胡庆余堂的中药文化研学活动 摄影 李子逸
按照传统中医理论,中医药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是治病,一是治未病。治病就是名医用好药,一用就灵;治未病,重点解决少看病,可通过中医药的调养作用,让五脏六腑达到平衡状态,增强机体防病抗病的能力。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除了文化自觉与情怀消费外,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新融合中破局,是必答题。在浙江,中药通过不断跨界,顺应了消费升级以及大众对健康生活的诉求,“医药+”各类产品正加速出圈,走入更多元的消费场景。
1.药膳成为市民餐桌常客走红米其林餐厅排行榜
我国药食同源文化源远流长。《黄帝内经》中提道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是中药方剂,也是流传至今的药膳。在浙江,现如今已经形成完备的药膳开发产业和庞大的药膳市场,这也在“治未病”方面让老百姓身体有底气。
以国药老字号杭州胡庆余堂为例,其药膳馆自开业至今已经有40年历史。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胡庆余堂药膳馆的前身“胡庆余堂营养厅”,就开在河坊街胡庆余堂高墙的正对面。经过多年的变迁,从南宋御街到南山路再到现在中山南路现址,外观上依然保持最初“胡庆余堂”的风格。
前段时间在杭州米其林餐厅排行榜排名靠前而走红的药膳“徽浙中和羹”,即为胡庆余堂药膳馆出品。它用栀子熬出来的豆腐,做成太极八卦形状,白色部分是栀子豆腐,深色部分根据季节来调换:春天用荠菜和灵芝熬汁,夏天用莲子打成糊配上新石斛汁,秋冬是用灵芝熬汁与孢子粉配伍。最近去点这道菜,餐具下面会有小火苗给菜肴加热,吃到胃里很暖和。
胡庆余堂药膳馆必点的菜肴还有枸杞烤南瓜、养胃千张包、三七牛仔骨、桑葚焖牛肉、拔丝人参等等,不论是杭州本地的市民,还是从全国各地赶来一品药膳的游客,对于菜肴的口味、营养都赞不绝口。
胡庆余堂药膳馆总经理张永胜介绍,药膳馆菜单上大部分菜肴会按照时令来定,也有一部分保留的家常菜。时令菜的药材全部来自胡庆余堂药材基地,比如甘肃岷县的黄芪,桐庐、温州雁荡山的石斛,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丽水庆元的菌菇,以及丽水当地的木耳、金耳、灰树花等。
“中药材老成后用来做药,嫩的时候,可以搬上餐桌做药膳。例如铁皮石斛,春季花开了,就可以做成糕点,榨出石斛汁。每天早上工人采好,大巴车运送到餐馆,中午就可以上桌了。这样新鲜的原材料,从基地直达餐桌我们很有优势。又比如用云南的板蓝根做的菜很受欢迎,大家只知道板蓝根冲剂,其实板蓝根新鲜的时候作为蔬菜也很好吃。”张永胜介绍,“我们现在有1000多个品种,都是按照二十四节气来排菜单。”
胡庆余堂在全国都有道地药材的供应原产地,很多时候采购过程中,除了寻找药材,还会寻找当地特色食材,和药膳一起上桌。比如山东东阿阿胶很有名,当地的工厂将驴皮做成阿胶,剩下的驴肉怎么办?我们就空运过来做成驴肉药膳,非常受顾客喜爱。
“食物本身带有‘疗’和‘养’两种功能,‘中医药+餐饮’的创新是对传统药食同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张永胜说。胡庆余堂药膳馆正在做药房、病房、厨房的“三房管理”,即将厨师、药师、医师结合,“三师合一”质量小组,既把控质量,又把控新菜研发,医师把方子控制好,哪些材料要用到;药师挑选道地药材,跟食物的食性配比在一起;厨师就根据医师的方子和药师的搭配,有些药要先煎,有些药磨粉,有些药要后下,什么时间段放下去,厨师根据药师给出的建议进行烹饪。既要味美又要养生。
2.政策持续推动+企业不断创新 中医药产业浙江模式蔚然成型
浙江中医药资源丰富,产业发达,药膳是其瑰宝。浙江省十大药膳经过评选也应运而生,开启了药膳创新、比拼之路,今年评选已经是第六届了。浙江省农业厅农技推广中心专家何伯伟认为,各地药膳制作水平正在逐年提高,尤其是浙江磐安成功入选中国药膳美食地标城市,充分发挥道地中药材优势,激活了药材市场,带动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户增收。
不久前,我省发布《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举措》和《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方案》,鼓励加快产品创新升级,支持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美学、流行趋势等相融合的创意设计,推出一批历史经典产业新品、精品、珍品。
目前全省都在大力发掘药膳,做优做深“食药同源”产业,助推做大“浙江十大药膳”产业品牌。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浙江省营养学会、浙江省餐饮行业协会等多方联合,将药膳制作的链条打通。
“中医药协会指导,营养协会为基础,餐饮业为重要突破方向,把我们浙江的道地药材、好的药材,融入到各式菜肴中,同时也作为文化传承,推行下去。我们要在浙江每个地方都深入挖掘,让酒店做成招牌菜,药膳也要成为餐饮业的金名片,到杭州也要吃药膳。”何伯伟表示,“浙江药膳”有望成为“浙江制造”的新名片。
不仅是药膳,现今开罐即饮、口感清爽的铁皮石斛饮料,让传统仙草走入更多年轻人身边。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品牌中心总监余未介绍,公司日产5万瓶鲜榨石斛汁,新生产线即将准备投产。
“五指毛桃中药奶茶”“决明子荷叶中药奶茶”“五黑中药奶茶”,今年夏天,杭州市上城区望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夏日限定”版中药奶茶,一经推出俘获众多年轻人味蕾;浙江省中医院的酸梅汤“一帖难求”;“老字号”方回春堂联合咖啡品牌推出“膏方养生系列咖啡饮品”,频频火上热搜;近年来,随着珀莱雅、花西子、毛戈平等浙江美妆品牌的强势崛起,部分“网红产品”以含中药成分为卖点,搭上了浙江美妆的“快车”,让中医药美妆产品既叫好又叫座。
今年6月,浙江省发布了《浙江省经典历史产业高水平传承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其中指出,要用好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多元业态模式,推出更多“历史+艺术”“历史经典+文旅”“历史经典+生活” 等“潮牌爆款”,因地制宜推动历史经典产业企业数字化改造,不断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除了在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布局外,杭州,还正在以“数字化改革”赋能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出台一系列中医药惠民服务举措为全省乃至全国探路。杭州市卫生健康委瞄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主题主线,全面推进中医药服务、人才、科技、文化和产业创新等关键领域改革。
为破题“哪里能看好中医”,集诊前、诊中、诊后的一体化全流程中医药健康服务“数智杭中医”应运而生;为让患者“喝到可靠中药”,基于“互联网+”更便捷、优质、透明、可追溯的“放心云煎药”服务火速上线;为解决老百姓“不舒服了找什么中医看”的问题,上架“中医智能分诊”系统;针对“中医药为什么有效、怎样才能更有效”,杭州将浙江省“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从市属医院推进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中医处方、门诊病历。杭州将创新运用到产业链末端,让老百姓更加感受到浙江好药,科技创新的魅力。
3.链接农户、市场和区域发展 浙江持续打造千亿级中药全产业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产业。说起浙江中医药保健养生的历史,可从出土的7000年前的煎药器皿、6800年前使用的灵芝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块土壤的养生意识从古至今已深入人们的骨髓。
作为优势中医药资源聚集地,浙江在推动中医药“走出去”的同时,始终坚持守正创新,聚焦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浙产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27年,浙产中药种殖、加工、流通、使用等质量体系更趋完善,全省中药材种殖规模达到100万亩,中药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中药追溯实现全省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全覆盖,新老“浙八味”中药材使用量明显提高。
传承至今的浙江中药,有着勃勃生机和丰厚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浙江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共识。
全产业链所涉及的环节包括:源头(种殖、栽培基地)——企业(做成制剂、饮片等不同加工)——医疗机构(医院、名医馆等)——老百姓。“药材好,药才好”,好药造福百姓。
2023年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实现种殖面积、产量、产值“三增”,种殖面积90.5万亩、总产量27.54万吨,总产值80.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3%、5.52%和6.89%。疫情过后中药材市场行情上涨,带动产地市场中药材价格上升。杭州、丽水、衢州、金华等地积极发挥山区生态优势,重视发展山区林下经济,中药材已成为山区共富的重要产业。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中药材出口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1%。
“浙江在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杭州、宁波列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医药发展列入国家战略要激发中医药五大资源优势的活力!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一条条浙江中医药产业相关新政策和新消息振奋人心。站在“刚需+政策”的双红利风口之上,浙江作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一味好药材,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和区域发展。中药全产业链,充分释放产业的生态价值、资源价值、经济价值。
根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发布数据显示,我国2023年中药工业营业收入达到7095.2亿元,占整个生物医药行业产值三分之一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机构预测,到“十四五”规划结束的2025年有望突破万亿大关。
未来浙江如何抢占更大的中医药市场份额?浙江模式的脱颖而出告诉我们:中医与其他传统文化共命运,当政府充分重视并加以推动,中医药进入老百姓的日常,整个产业没有发展不起来的道理。
我们在庆幸浙江模式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未来它可复制的难度,或许时间还很长,但浙江一直在“先行”。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