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80岁的市民茅静英与家人齐聚一堂,围坐桌旁享受着热气腾腾的团圆饭。
75年来,从自己“能上学”到孙辈“上好学”,从老两口“看得起病”到“看得好病”,从一家人“有房住”到“住得好”,茅阿姨的人生故事成为无锡城市发展的一面镜子,见证了无数家庭的幸福生活从梦想照进现实。
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1949年,茅阿姨住在无锡农村一栋稻草房里,5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要容纳七口人,条件十分艰苦。她和哥哥、妹妹挤在一张木板床上,奶奶睡在旁边的小床上,父母和他们只有一帘之隔。“那时候,房屋低矮破旧,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我们只能从河里挑水喝,晚上用煤油灯照明。”茅阿姨说。
1970年,大学毕业的茅阿姨被分配到贵州,在山洞里建设火力发电厂。与她一起前往的还有一位男同学,两人在共同的工作中相知相恋,最终步入婚姻殿堂。“结婚的物件只有一副碗筷、一条被子和一张凉席,连一张像样的桌子和板凳都没有。”
1984年,茅阿姨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无锡,住进了单位家属宿舍,一家五口有了60多平方米的房子。2000年,他们搬进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无锡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02平方米,而到了2023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自有现住房面积已达到44.6平方米。对于国人来说,房子不仅仅是栖身之所,更是承载家庭情感和回忆的地方。如今,漫步在无锡街头,现代化的高层住宅、复式楼、花园洋房等应有尽有,老旧小区经过改造焕发新颜,住房条件已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转变。
教育资源日益优质
茅阿姨小时候的教育条件极为简陋。她的小学设在庙里,整个学校只有两名教师和一位校长,两个年级共用一间教室。“老师先教二年级的孩子,给他们布置完习题,接着再来教四年级的孩子。”茅阿姨说,家里那么多兄弟姐妹,能供一个孩子上学已是很不容易。
75年的时光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也改变了无数孩子的未来。如今,茅阿姨的孙辈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仅有丰富的教材和先进的设备,还有充足的师资力量。
据统计,1949年无锡在校学生人数仅为25.31万人,到2023年已攀升至103.18万人。高等院校的学生数量从1949年的772人增长到17.34万人。
无锡在教育均衡化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率已达93.66%,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01.3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100.81%。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孩子们都能在公平、现代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医疗保障不断完善
回忆起以前的艰难时光,茅阿姨感慨道:“感冒发烧都要拖好几天才能找到医生,有时候连药品也买不到。”当时,茅阿姨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手推车。每当家人生病,全家就推着手推车赶往村里的卫生所,“医生很少,药品更是匮乏。”得益于全市完善的医保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医疗网络,如今看病变得十分便捷,茅阿姨笑着说:“现在有了医保,大部分医疗费用都能报销,感觉特别安心。”
据统计,75年来,无锡的卫生医疗机构从1949年的53个增加到2023年的3437个,卫生技术人员从1949年的2059人增加到2023年的6.99万人,2023年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完成诊疗总次数达到2778万人次。
不仅如此,近年来无锡大力推进智慧医疗系统,市民可以通过手机预约挂号、在线咨询医生,享受数字化医疗服务。茅阿姨切身感受到了这些变化,“以前看病要排很久的队,现在只需要在手机上预约,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能直接查看自己的病历。”
无锡在养老方面的保障也日益完善。市政府不断加大养老服务投入,构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现在,茅阿姨可以在社区的“长者食堂”与邻居们一起用餐、聊天,“食堂的饭菜健康又实惠,每天和大家一起吃饭,心情特别好。”此外,社区还会定期给老人们提供量血压、测血糖、理发等服务。“我们老年人在家过得安心,孩子们在外工作也放心。”茅阿姨表示。
(记者 陈怡迪)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