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茅乡水情盛开的二月兰
杭州人想要赏花,实属易事。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满陇桂雨、灵峰探梅,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尽可观赏不同的应季花景。千百年来,杭州人始终以花为笔,赞叹江南水乡的自然风物、生活之美,书写“花园城市”的经济繁荣、治理有序。拨开与杭州相关的所有修饰与营造,尽留下最关键的两个字——浪漫。当人文、历史、经济与科技交相辉映,一座城市独特的气质扑面而来。
传承——“西湖花事”历久弥新
赏花这件事,杭州人可是玩得很“溜”的。据《陶朱公书》记载,花朝节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因地域不同节日时间有所差异,而农历二月十五,一直是杭州人的花朝节。《梦粱录》里说,在宋代,每到仲春十五日这一天,浙江一带百花争艳,最适合出游赏花。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相约去西湖边踏青赏花,感受春天的气息。到了明清时期,二月香市,倾城仕女皆去往寺院,据说也是花朝节的遗俗。可见,古往今来的杭州人围绕花所作的种种,很是丰富。
↑六和塔文化公园牡丹展
古时围绕赏花发生的趣事,也有不少。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就曾跟随朋友去园中聚会赏牡丹。浓烈的五月,一群人赏花饮酒,喝得尽兴,心情大好的苏轼头戴牡丹花,步履蹒跚地走在街头,引得众人侧目。第二日,他便写下一首《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诙谐的语言,表达了赏花、簪花的欢愉之情。
↑方新龙摄
要说杭州什么花最有名,大概要属桂花与荷花了。柳永笔下《望海潮》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佐证了这一点。《望海潮》是柳永早年的作品,那时他还不是“且去填词”的柳三变,而是一个初出茅庐、对仕途抱有幻想的年轻人。这首词属于“干谒”(指向达官贵人献诗展示才华与抱负),但后人往往忽略了他赞扬杭州富庶与美丽的原本目的,足见这首词写得有多好。词的上半阕从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等极写杭州之繁华,下半阕主要分为两层,一是写西湖美景,二是写杭州人的游乐生活。其中描写的“十里荷花”便是湖上的盛景,而“三秋桂子”正是指山中的桂花。只此两句,西湖的山光水色便已宛然在目了。
▲桂香四溢的虎跑公园
因为杭州人爱花,于是有了花神庙。1731年,时任浙江总督李卫在他所撰的《湖山神庙记》中,对杭州花市作了一番形容:“无月不花,无时不盛……旁列十二月花神,而加以闰月。各就其月之花,表之冠裳,以为之识。”那十二花神,后人猜测大概指的是他的妻妾,虽带有几分“俗”气,倒是给西湖花事平添了一点轶事。
如今,花神庙早已不在,然而西湖花事,依旧热闹。在2024年西溪湿地的花朝节上,十二花神的扮演者乘坐华丽的花船沿着湿地的水道巡游着;乘坐氦气球缓缓升空的十二花神则抛撒着花瓣,寓意百花齐放、春满人间的祝愿。杭州六和塔每年还会举办花展,每到那个时候,中原牡丹、江南牡丹、紫斑牡丹等百余花型争相斗艳。2025年春节前夕,“西湖迎春花展”以钱王的爱情故事为灵感策划了钱王祠《陌上花开》、南山路口《春归福禄平安》等主题花展,用“花意”迎接蛇年的春天。
▲2025“西湖迎春花展”
花的美好浸润着一座城跨越千年的精魂,让生活于此的人们被日夜滋养。1983年,桂花击败了荷花,成为杭州“市花”。23年后,“满觉陇赏桂”被列入杭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时间拨至2023年,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当日,《钱江晚报》推出了一份带有浓郁桂花香味的报纸,被随机送往订户和赛事现场。而在开幕式现场,加油助威的“桂花鼓”,引导入场的“桂花裙”,上空飘散的“桂花瓣”,场内散发的桂花香……“有趣的创意 !”来自新加坡的摄影记者KellyWong对此赞不绝口。这一刻,“桂花”连接着杭州的过去与未来,成为这座城市“独一份”的浪漫。
探索——“花园城市”的极致蜕变
自古,杭州便有“人间天堂”之美誉。“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生态格局奠定了其“城湖合璧、城园共生”的独特“花园城市”基础。“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背后或许有天生丽质的好基因,但更多的是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相生相融所做的探索与努力。
2000年5月,中河高架桥延伸到上塘路时,原下城区文晖路与上塘路岔路口的两棵活了三五百年的连株香樟树开始成为障碍。在当时的城市规划中,这是杭州唯一一座高架桥,发展意义重大。移树还是让高架桥改道成为摆在城市决策者面前的难题。
是移是留?“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期盼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追求更优美的生态环境。”一座城市不能只有钢筋水泥,更需处处绿荫。正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杭州尽了最大努力。当时的杭州市政府花了300多万元,将两棵古樟树连体迁移至文晖路口。直至今日,它们依旧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彰显了一座城市对“绿色”的尊重。
▲两颗古樟树连体迁移至文晖路口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凯温?林奇曾在他的名著《城市意象》中提到,“道路在许多人印象中占统治地位,因为人们对城市的了解、城市景观印象的形成都需要在道路上完成。”杭州的道路景观,就在建设的过程中呈现了凯温?林奇强调的丰富内涵。
每年三四月,杭州高架的月季花总能成为这座城市的“顶流”。“月季勾勒出很美的风景线条,高架桥不再是冰冷的桥,而是通往春天的道路。”司机贾洪明每天驰骋在高架上接送乘客,他对杭州花廊景观之美颇有感触。2009年,以中河高架、上塘高架改造为契机,杭州大力推广月季种植,打造贯穿杭城的空中花廊。十几年过去了,如今的高架月季依旧绚烂,已成为杭州人行驶在春天里的“专属幸福”。
为了系统提升城市“颜值”,杭州进一步“扩绿添花”,统筹城市绿地系统,营造色彩亮丽、层次丰富的城市街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杭州推进花园式村落建设,努力展现江南山水魅力。十几年来,杭州将原本运用在公园、景区绿地中的多种观花植物种植于城市道路中,实现“一路一景,一街一特色”,构建以常绿或阔叶树种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多品种绿地。花港公园、太子湾公园、长桥溪水生态公园……“教科书式”的公园层出不穷,成为引领中国园林的典范。
“春天有花、夏天有荫、秋天有果、冬天有景”成为杭州四季的真实写照,人们走出家门,就能在街头巷尾欣赏花红叶绿的烂漫绚丽。今年春日限定款的浪漫“花路”已经上架。玉古路上的郁金香,天目山路上的石竹、花毛茛和雏菊,西溪路上的矮牵牛和羽扇豆,省府路上的超级凤仙、玛格丽特及超级一串红……
▲西湖区玉古路沿线 李忠/摄
“西湖遍地是名人、遍地是文物、遍地是诗歌。”杭州亚运会视觉形象设计总监、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宋建明曾如此描述他眼中的杭州。翻开历史画卷,这片姹紫嫣红的江南桃源,曾构建起无数文人墨客心灵栖居的精神家园。于是,杭州成了白居易心头的“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陆游手中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也成为世人眼中的“华贵天城”“人间天堂”。
激活——“美丽经济”的生动实践
美,是看得见的生活,看不见的竞争力。从“花港观鱼”到曲院风荷,从高架“花路”到桃花湖“爱情文化”,杭州一边收集有关花的浪漫,一边解锁其中的商业逻辑和财富密码。
目之所及皆是美景,遍及之处皆有商机。2024年10月,临平区开通了首条观光水上游线——“塘丁超水上游线”,一艘穿梭于塘栖、丁山湖、超山的船,构建起“水上、船上、陆上”的全新旅游空间。当年,吴昌硕先生便是坐船顺着湖水,向着漫山重叠的花海荡去,如今,游人“复制”了老先生的探梅之路,感受“一船驶入旧时光,万千风韵入眼来”的水乡韵味。2024年梅花季,超山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31.5万人次,观梅、赏梅路径的多样化,让超山文旅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无独有偶,有着38年历史的“满觉陇非遗集市”同样充满生机活力。在集市的热闹繁忙里,游人吃到了桂花糖、桂花糕,喝到了桂花咖啡、桂花奶茶,还淘到了桂花香氛、桂花肥皂。与桂花有关的一切,总是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西溪湿地探梅节 李忠/摄
在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浙江省旅游投资集团外部董事梁雪松看来,“花”的概念应被进一步拓展。“赏花容易出‘爆品’。我们不妨用‘泛’的概念来看待赏花经济。”梁雪松说,可以将其理解为稻田、梯田、草原等自然风光,使“种花”“种庄稼”变为“种风景”,进一步丰富赏花在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应用。
在余杭区普宁村,最吸引游人的就是牡丹园中拥有600年历史的古牡丹。这几年,以牡丹花为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的普宁村,衍生出众多“牡丹经济”产品:科技加持下的牡丹盆景、年宵牡丹,以牡丹花为灵感的深加工产品,牡丹花会、花卉研学等活动,让小村庄实现了从“一朵花”到一条产业链的跃升。在上城区,以“杭州最美婚登处”出圈的上城区婚姻登记处在2023年全年见证了11936对新人的幸福,桃花湖公园的自然景致和特色文化吸引无数年轻人神往,并催生“甜蜜经济”驱动下的婚纱摄影、西服定制、造型设计等业态和空间。而在萧山区的钱湾生物港,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会发光的蝴蝶兰植株正在培养室中孕育着。从染色技术中诞生的“马卡龙色”到如今的会发光,生物技术的迭代升级开辟了赏花经济新的希望田野。
▲桃花湖公园 图源:杭州发布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从城市诞生之时开始,塑造城市之美、创造美好生活就成为人类的理想追求。一座拥有美好生活的城市,从不只是旖旎风光的“拼接”,更是美丽经济的蓬勃发展、创新活力的竞相迸发。
在法国尼斯的萨雷雅广场,各式各样的鲜花集市创造美的同时,为法国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辛格花市,玻璃花房组成的地标建筑成就了欧洲人浪漫格调的同时,成为荷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分支。在日本,“樱花经济”可以持续约两个月。每年进入3月后,日本南部地区的樱花依次盛开,北海道等寒冷地区则要等到5月。为了“分流”游客,日本国家旅游局在多个海外社交平台举办“Unknown Japan” 等摄影比赛,在文旅宣传中使用“时间差”为冷门地区“引流”,持续造势的“赏樱热”为当地创造了不容小觑的经济价值。
懂生活、更会生活的杭州,“花之事”也将迎来新的增长极。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奔去,从“资源依赖型”向“业态创新型”转变,杭州的“赏花”可以“+生态”“+文旅”“+体育”“+饮食”“+研学”“+文创”。多元融合、多维覆盖的“美丽花期”将更为持久,催生的新质生产力也将芬芳在春天里。
作者:任日莹
本文刊登于《杭州》杂志2025年第5期
▼延伸阅读▼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