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8个区、县(市)跻身浙江第一梯队科技界用“钱变纸”来比喻投入资金支持研发,用“纸变钱”来比喻研发成果走入市场。通俗地来说,“纸变钱”的过程,就是成果转化,把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搬”到货架,“落地生金”。近日,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发布《2024浙江科技成果转化指数》,杭州以473.93的指数值稳居榜首,遥遥领先于其他设区市。从杭州市各区、县(市)来看,指数梯队层次不断跃升。滨江区、西湖区、余杭区、钱塘区、萧山区、拱墅区、上城区、临平区8个区、县(市)科技成果转化指数高于200,处于第一梯队,数量较上年增加1个。
杭州凭什么遥遥领先?一个技术创意从萌芽到论证、技术攻关,再到实际应用,要多长时间?浙江大华给出了“3个月”的答案。在浙江大华的未来工厂里,一款由高清摄像机、补光灯等组成的“萤光系列900万抓拍单元”,仅仅花了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从“灵光一现”到产品落地的全流程,目前已上线量产,并广泛应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领域。在杭州,项目“落地成金”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2024年1-11月,杭州技术交易额达1249亿元,居全省第一。3个月,从“灵光一现”到落地量产,“杭州速度”为什么这么快?近年来,杭州剑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踏出了多条特色的转化之路。科技成果要转化,得先验证。有人将产业化比作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验证中心就是帮助项目走出“谷”的桥梁。杭州探索形成了“引投联动型、需求驱动型、场景应用型、平台加速型、专家主导型、企业裂变型”等成果转化概念验证的“杭州模式”,同时,布局创建了两批30家概念验证中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项目验证主要做两件事:技术验证,科技成果能不能达到相关指标;市场验证,考察项目的生产成本、应用场景、工程化能力、市场前景等。对科技成果转化来说,正确的选择,远远比后期培育更重要。杭州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好比是在筛选种子,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直都是一个世界难题。杭州想要啃下这块“硬骨头”,需要迎难而上。需求征集难、成果评价难和供需匹配难等,都是成果转化的主要制约点。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杭州在2024年3月发布了全国首个成果转化领域大模型“智者大模型”。
这位“智者”有多智能?能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研发投入和转化情况等方面,画出一张“综合画像”。通过这张画像,挖掘知识产权等核心信息并做出综合的评价,判断高质量成果在哪里。最后,将企业智能画像与成果智能化评价结果进行智能化匹配,实时生成成果(需求)推荐报告。目前,“智者大模型”可分析预测2.5万多家企业的潜在技术需求30多万项。杭州以赛为“媒”,吸引颠覆性技术项目落地。2024年11月,杭州迎来了全国首个颠覆性技术孵化中心——长三角火炬颠覆性技术转化孵化中心,将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链条、一站式孵化服务。目前,杭州已建立了颠覆性技术“发现-遴选-培育-转化-孵化”机制,将发现并筛选出优质的种子,打造适宜种子成长的环境,带你迈出实验室,走向市场,开花结果。
如何实现“沿途下蛋”?“浙江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大考,杭州区、县(市)谁拔得头筹?滨江区科技成果转化指数高达1411.83,遥遥领先其他区、县(市);西湖区、余杭区、钱塘区紧随其后,分列第二、三、四位。在滨江区,“金凤凰”能“沿途下蛋”。在“科研-转化-产业”这条创新生态链上,科技成果从孵蛋到下蛋,再到上架,可能要走过漫漫长路,沿途下蛋,大大缩短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时间。2024年8月,国际零磁科学谷产下了第一枚“金蛋”——心磁成像设备,对急性心梗识别准确率达91%。这也是滨江区打通“科技-技术-产业”全通道、开展“沿途下蛋”工作的最新成果。科技基础设施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利器。近年来,滨江区建起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汇聚了一大批科学家,依托国家大科学装置先行启动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零磁研究“从0到1”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从1到10”的技术创新。滨江区还构建了“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在“楼上”,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活动,在“楼下”,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让穿实验服的和穿西装的“住”在同一栋楼里,一个技术问题,可能在电梯交流中就解决了。国际零磁科学谷如何实现“沿途下蛋”?2023年,心磁成像设备获批浙江省药监局创新医疗二类器械注册证,滨江区立即组建医疗装备核心零部件和总装制造市场主体,推进零磁设备的量产转化。也是在那一年,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成立,目前已经汇聚近400名人才。沿途下蛋,要先筑好“金窝”,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就是滨江区为产“金蛋”筑的一个“金窝”。按照计划,到2025年,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核心策源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将达20亿元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达10亿元以上,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不低于50%。到2028年,生态圈将基本建成。有了这个“金窝”,在滨江区,科技成果转化从“1”到“10”再到“N”的时间将被大大缩短,一条科技成果“沿途下蛋”的创新之路,正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