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开着挖掘机保护“地球之肾”

2023-02-02  A+ A-
  《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net/江南网欢迎您!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这个节日由于总是和中国的新年撞车,大型主题活动总是不多,但并不影响它在国际上的重要性。今年,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原乡生态”)与余杭区融媒体合作,向大家介绍杭州最大的原生态湿地,也是浙江省最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北湖草荡。

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恢复”。相信许多关心北湖的朋友们也注意到,余杭区北湖草荡从去年开始入场了一批挖掘机,在几个点上开展地形改造。

原乡生态见证了北湖草荡从鸟类本底资源调查研究,到栖息地恢复的数年历程。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余杭区林业水利局在北湖草荡湿地实施生态修复项目,修复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针对湿地面临的一些问题,实施适当的人为干预,为鸟类创造更适宜的栖息地。

让我们拭目以待!

今天就来分享回顾一下,原乡生态在2022年参与北湖湿地保护的故事吧。

陈奕宁亲自配音的工作视频,他从事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多年,曾担任北京博物探索学校科普讲师,是浙江自然博物院科教人员、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的外聘专家。

许多人对湿地生态修复项目都抱有怀疑态度,我也是这样。湿地,与生活在其中的万千生灵,生生不息、浑然天成。为什么人类如此傲慢,要僭越自然之力,去干预这个生态系统?

但北湖草荡,恰恰正是人类长期干预的一个生态系统。它的“原生态”,正来自于余杭区林水局、瓶窑镇等政府机关的长期科学管理,和民间社会组织、自然爱好者和志愿者们的长期保护贡献。

北湖草荡的独特机理显示出农业活动的痕迹

北湖草荡开辟于唐代。一千多年以来,北湖曾多次“年久失治,淤成平陆”,也曾被多次清淤疏浚,重固堤防。半个世纪以前,它还是令人谈之色变的血吸虫病流行区。仅仅十余年前,它还是一片废弃的农田。几代人的努力,才使得它成为如今的模样:重要的泄洪区、禁猎区,拥有“野鸟天堂”美誉的原生态湿地。

湿地,和生活在其中的物种,永远处在一个动态变化之中。人类的傲慢自大可以使湿地一夕之间不复存在,人类的科学干预也可以帮助湿地保持健康,更好地发挥其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洪涝、改善水质的功能。

北湖湿地与一堤之隔的城市

那么今天,北湖草荡作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呢?

首先是湿地的缓慢的、长期的旱化过程。北湖草荡是由废弃农田自然演变而来,又经常接收洪水中挟带的沉积物,它的旱化从五年、十年的尺度上看,可以说是较为明显的。

北湖湿地内部景观

除了地表干湿程度的改变,鸟类对湿地内部干湿程度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它们的分布情况也会随之改变。据浙江野鸟会的资深北湖观鸟人沈政老师描述,我们选取的这片试验地,十年前曾是一个蓝胸秧鸡活跃的池塘,因为逐渐淤积旱化,池塘不复存在,蓝胸秧鸡自然也不在这一片活动了。因此我们的项目就旨在恢复这些退化的鸟类栖息地,为鸟儿们营造更舒适的家。

北湖湿地中的观鸟人

你或许会问,恢复哪些鸟的栖息地?又恢复成什么样?这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作为浙江省北部平原罕有的、大面积的、人为干扰强度极低的湿地,北湖草荡最为珍贵的是连绵不绝的水体、浅滩和湿润的草地,与之对应的是较为典型的湿地水鸟(例如雁鸭、鸻鹬、秧鸡等)。

那怎么做呢?首先就是清淤,恢复水面,将多出来的土堆积成岛。岸边和岛上的植被恢复之后,就为秧鸡类提供了一些容易隐蔽的栖息和繁殖场所。我们着力营造大面积的浅滩,为长腿的鹭类、鸻鹬等涉禽提供理想的觅食场所。我们也在远离大堤一侧营造了一个相对宽阔的水面,供雁鸭类活动和觅食。

浅滩为涉禽提供了理想的觅食场所

但是,一旦动土,原有的栖息地不就被破坏了吗?是的,我们也很担心。因此,我们花了近2个月时间选择适宜的试验地,所选择的这片区域面积近20亩,从1)修复场地旱化严重程度;2)修复场地历史上地形和植被;3)修复场地的可达性;4)修复工作对生态的负面影响;5)水位控制的难度五个角度考虑都是最为合适的。

试验地的原住民之一——黄鼬

随后,我们又花了1个月时间对选定的试验地进行地形、水文和生物多样性的摸底调查,确保我们没有破坏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也没有对北湖的水利功能造成大的影响。

北湖是非常珍贵的鸟类栖息地。破坏容易恢复难,我们必须非常谨慎。因此,我们制定了“以生境自然恢复、植被自然生长为主,辅以少量必要的人工参与”的修复方案,仅种植芦苇、菱角、芡实三种植物,并对试验地开展每月1-3次的持续监测,重点监测试验地的水位变化、植被生长和鸟类栖息繁衍的情况。

试验地修复前后对比

这一过程很辛苦,但看着试验地一点一滴的变化,内心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春天,黑水鸡、小䴙䴘在我们的试验地内求偶、筑巢,夏天,它们带着孩子出来觅食,秋天,长成的幼崽开始在试验地内乱跑,这些都让我们感到欣慰。

截至2022年10月,原乡生态已经记录到28种鸟类在利用试验地的生境栖息、繁衍。总体而言,这片区域的自然恢复还为时过短,目前主要植被仍是一、二年生的草本植物,可能要经历数年才会达到我们预期的比较理想的状态。但在一年内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认为已经值得高兴。

图片试验地中的斑嘴鸭和黑水鸡

接下来该说说不好的部分了。

试验地在清除原有植被后,相当于恢复到了自然演替的早期状态,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容易遭到入侵物种的侵占。自从今年春天以来,小龙虾、福寿螺、细果草龙、喜旱莲子草等入侵物种在试验地内大量繁殖。我们清理过几次,但收效甚微。

试验地拉起的地笼总是能倒出一座小山的“干货”

清理入侵植物

菱角和芡实也长势欠佳,可以说,几乎全军覆没。今年夏天,杭城遭遇了极端高温和干旱。北湖草荡许多区域都出现水位下降甚至湖塘干涸的情况,芡实也生长困难。如果你是一个观鸟人,可能已经猜到了,我们种植芡实,是为了一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水雉。

在芡实叶片上产卵孵蛋的水雉

水雉俗称“水凤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有着长长的尾羽,起飞时如凌波仙子。它们每年夏天来到北湖,在菱角和芡实的叶子上产卵孵蛋,因此这些浮水植物对它们来说尤其重要。为了在浮水植物上自如地行走,水雉长着一双巨大的脚,刚出生的水雉宝宝就必须跟着亲鸟练习“水上飘”的轻功,因此它们看上去脚比身子还要长。

令人难过的是,2022年整个夏天,北湖只观察到一只水雉的亚成鸟。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气候变化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巨大的、难以控制的。对于人类而言,2022年夏天特别的炎热,但我们有空调。但是对于野生动物来说,一场雨,可能关乎生死。

2022年入秋后,北湖的干旱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

还有一些令人无奈的人为干扰。一年以来,我们数不清从试验地里打捞了多少地笼,这些地笼横七竖八,多的时候能有十来个。或许放地笼的朋友还在怪我们收了他的东西,但是北湖作为禁猎区,以捕猎为目的下地笼、拉鸟网、下猎套,都是违法的。

一个人能拉十个地笼的小鸥

2022年底,北湖湿地鸟类适宜栖息地营造与修复项目即将结项。作为一项试验,它带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思考,对未来的湿地生态修复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我们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的湿地保护工作会一直继续下去。

项目组在北湖草荡现场讨论

湿地带给我们富美与繁荣,原乡生态也愿为湿地竭尽所能。他们会在继续开展湿地与鸟类的科普工作,推动湿地的保护,也希望能得到更多机构和个人的支持。

▼延伸阅读▼

微视频:绿意流彩

生物多样性 杭州风景正好

荒山之夜,寻找“秉志肥螈”

首次发现!杭州亚运项目地来了“稀客”

原乡生态和他们发现的“奇奇怪怪”的动植物

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