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菜、笋片、肉片,简单的三种食材与爽滑筋道的面条一结合,便诞生了一碗打着地道“杭州”标签的美食——片儿川。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有这么一句写片儿川的解说词:“无论多么惊心动魄的历史进程,落在食物上,都是不露声色的简单。”
一碗“不露声色”的片儿川背后,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片儿川又何以经久飘香,成为一道杭州的代表性美食?
片儿川,如今已经成为杭州街头常见的美食,从舌尖触碰到面汤开始,就能唤醒很多老杭州人的美食记忆。许多游客来到杭州,也常常会直奔面馆,来一碗地道的片儿川。
关于片儿川的来历,说法不一。有人说片儿川起源于杭州老字号饭馆“奎元馆”,也有人说与杭州“老市长”苏东坡有关。

清朝同治年间,杭州流连着不少前来参加考试的学子,一些学子饥肠辘辘却又囊中羞涩。一家面馆的老板为招徕生意,创造了一种以雪菜、冬笋、瘦肉为配料的廉价面,又以三只鸡蛋下汤,寓意“连中三元”。
因此彩头,这碗面深受学子的欢迎。其中一名书生觉得吃起来无比鲜美,爱之尤甚。后来他在乡试中一举高中,放榜后特意赶到面馆答谢,见面馆尚无招牌,便为其题名“魁元馆”。这相当于上了当地的“头版头条”,随后,这碗廉价面成功“出圈”,面馆也食客盈门,许多赶考的学子都想来“沾沾喜气”。之后有一任老板借谐音将店名改为“奎元馆”,并延用至今。
在另一个故事中,片儿川的灵感则来源于苏东坡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们受此启发,便将肉、笋、雪菜作为配料,切片汆沸水,由此诞生了片儿川。
历史上的片儿川,还有一个“真假梅兰芳”的故事。1935年,梅兰芳应邀在杭州演出《霸王别姬》,演出结束后,定在清河坊六聚馆吃片儿川。谁知梅兰芳还没到,消息已不胫而走,街坊邻居都来争睹大师容颜。一位长相酷似梅兰芳的客人被误认为是梅兰芳。事后梅兰芳找到这位客人拍了合照。记者以“真假梅兰芳”为题将此事刊登在当时的《东南日报》上,一时传为佳话,片儿川的名气随之高涨。

1935年9月29日《东南日报》刊登“真假梅兰芳”合影
片儿川的名字“很杭州”。这碗面配料多为片状,做法以热汤汆煮,加之杭州话多带“儿化音”,连在一起就成了“片儿汆”。相传因为面条形似“川”字,结合杭州话的发音特点,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片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