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一项新突破,又一次引发了全网的关注——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糖的人工精准合成。相关阅读:中国科学家实现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这就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在合成生物领域泛起了一阵阵涟漪。而无数的石子带出的无数涟漪,最终将汇聚成可能改变人类发展史的巨浪。合成生物技术被认为是继“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是全球生物技术领域的最前沿。一向踏浪而行的杭州,也早已在合成生物领域进行布局,前段时间还出台全国首个支持合成生物产业的市级专项政策——《
关于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
杭州,又一次站到了时代的风口。
“造物”新时代,杭州抢占先机对于合成生物技术,不少人还较陌生,因为不论从生物技术还是信息技术来看,它都处于最前沿。所谓合成生物技术,通俗理解,是以底盘细胞为基础,用基因改造等工程化的手段,设计合成特定的工具细胞,并使其具有生产特定产物的能力。这就赋予了人类“造物”的能力——能够创造出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医疗、能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所需要的解决方案。从全球来看,虽然合成生物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起步了,但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其实并不久。2010年一些大药企与合成生物企业出现交易合作,才真正拉开了产业发展的帷幕。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数据,到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价值将达千亿美元;它还预测70%化学工艺制造的分子,未来都可通过合成生物学方法生产。想象一下,这将是多么令人兴奋的场景。因此,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瞄准着合成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美国将“生物制造技术”列为2021年制造技术挑战的11个主要战略方向之一;欧盟最早推动合成生物学路线图的制定。我国也在这一产业加速布局,2022年,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出台,明确指出包括合成生物在内的生物经济是未来中国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上海、深圳等地也都出台区级政策,或在相关产业政策中强调这一板块,以支持合成生物产业赛道发展。杭州在这一产业上的布局,可以说也是抢占了先机。目前产业发展虽然与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相比仍稍有差距,但总体也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已有一些代表性企业与项目崭露头角。位于钱塘区“杭州医药港小镇”的恩和生物,便是杭州合成生物领域代表性企业之一。这家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商,专业能力囊括生物计算、菌株工程以及发酵工艺,覆盖了从产品研发到大规模产业化的全过程。
行业领军人物的领军项目也相继“官宣”落户杭州,为这一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近日,由德国工程院院士、西湖大学讲席教授曾安平领衔的合成生物智造项目签约落地杭州。
这一项目,在二氧化碳生物利用方面取得了0到1的突破——利用空气、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合成氨基酸,弥补了原料和辅助原料成本昂贵、化学催化成本高、过程繁琐等不足。
多维度助力,杭州为什么能?抢占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先机,杭州为什么能?这离不开杭州超前的布局。2000年初,杭州就提出打造信息港和医药港“两港”建设。而合成生物技术就是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物。数字经济和生物医药产业发达的杭州,为合成生物技术的孕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此外,多项政策的出台是助推剂,而优越的营商环境与人才、科研实力是“优等生”长期以来的厚积薄发。今年以来,浙江和杭州支持合成生物产业的政策不可谓不密集——2月,浙江发布《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优先发展合成生物等9个快速成长的未来产业;5月,杭州发布《杭州合成生物学产业核心区高质量发展试点政策》,明确对合成生物学重点技术攻关任务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9月,杭州出台了全国首个支持合成生物产业的市级专项政策——《关于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并明确提出“打造合成生物领域的产业集群创新高地”。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合成生物学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这就决定了这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精尖人才与城市整体科研实力的助推。这两方面的实力恰如涓滴成河,非一日之功,而作为创新活力之城的杭州,已积攒了深厚的实力。杭州已连续13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自2017年以来,杭州的人才吸引力一直位居新一线城市之首。
西湖大学科研人员在做实验
现如今杭州在招才、引才、留才方面的成效卓著,离不开普惠性人才政策的“层层加码”。高层次人才补贴、应届大学生就业补贴、“人才驿站”……多项优厚的人才政策在社交媒体平台火出圈,成为推介杭州的最佳广告牌。“我当年就是被杭州爱才惜才的氛围所吸引。”从海外学成归来的“85后”博士晁然聊起这个话题,就竖起了大拇指,他提到,杭州人才政策胜在精准、专业和体系化,形成了比较稀缺的竞争力。他创办的衍进科技,在杭州孵化与成长,目前已发展为国内领先的合成生物学平台型企业,利用自主开发的智能柔性化生命合成系统,为日化、饲料等行业开发高附加值生物合成产品。杭州在合成生物领域的科研水平,也是吸引晁然选择杭州的理由之一。目前,杭州部分领域研发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比如,浙江大学在蛋白质设计与改造、放线菌基因组编辑及代谢调控等方面研究进展显著;浙江工业大学在蛋白质改造和生物催化领域取得多项标志性研究成果,“阿卡波糖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西湖大学在蛋白质设计、生物工艺设计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杭州还有营商环境这张“金名片”。优越的营商环境之于杭州,是支撑经济发展最大的软实力。嘉因生物的创始人之一叶国杰表示:“除了普惠性的人才政策,杭州对我们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营商环境。”虽然在源头技术创新、创新平台能级等仍存在短板,但从产业基础、人才储备、政策支撑等综合来看,杭州是目前国内发展合成生物产业的最佳城市之一。
“冰与火”交织,杭州如何穿越周期?多家大型药企“入局”合成生物、初创型公司如雨后春笋……国内的合成生物行业“赛况”火热。然而,热潮之下潜藏危机,国外“元老级”企业破产,国内行业领先企业财务状况堪忧……在这片“冰与火”之中如何找到符合自身的方向,成为杭州高质量发展合成生物产业的必答之问。作为杭州医药产业领头羊,华东医药于2020年布局合成生物,成立珲达生物。“作为一门高精尖学科,合成生物学在研究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出结果和后期转化落地都比较困难。”珲达生物总经理郑玲辉坦言,“不过虽然技术难度高,但珲达生物仍有信心和决心持续深耕这一领域。”正如业内人士剖析所言,在合成生物领域,杭州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杭州目前的产业链基础已相对完备,上中下游都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合成生物方面企业,但纵观全域,还暂未出现最尖端的科研成果及领军型企业。头雁领航,群雁齐飞。“杭州若想打造合成生物产业高地,需要招引或自主培育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能起到引领作用的领先企业。”郑玲辉表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圳市光明区的合成生物产业聚集程度非常惊人,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这种产业环境也得到了嘉因生物负责人叶国杰的认可,他认为杭州合成生物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之一便是“希望可以有更加健全的配套,包括有更多上下游企业能够集聚。”多项引领性政策的精准介入更是领航灯。这些政策具有先导性,研判行业整体发展情况与杭州产业基础后,通过各项措施的鼓励与倾斜,引导合成生物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杭州更注重上中游平台型企业的培育和引进,因为它们能够赋能更多下游企业。”杭州市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解释了招引思路。他表示,通过这些平台型的合成生物企业,也能够赋能传统的化工企业、医药企业、化妆品企业更高质量发展。10月发布的产业新政搭建出以“3+4+4+N”为架构的产业照应模式。这一串字符指明杭州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方向——“3”是指以钱塘区杭州医药港、萧山区江南科技城、西湖区紫金港科技城为主要载体,打造三大创新平台;第一个“4”指向四大科研高地,包括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湖大学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中心、中国科学院医学所医用合成生物学中心、浙江工业大学生物有机合成技术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第二个“4”圈画出四大未来赛道,未来杭州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将落于生物医药、生物材料、医疗美容、化妆品等;最后的“N”则代表了助推产业蓬勃发展的手段,引导N家上市公司在杭设立第二总部或企业研发总部,并进一步集聚一批创新型企业。入局合成生物产业,是杭州在持续研判行业特点与发展态势后的“押注”的又一个风口,是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又一次探索。在“天时地利人和”中,我们也相信,合成生物在杭州将实现蓬勃发展,为这座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注入新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