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好日子过得真快。不像小时候的穷日子过得慢,盼着年三十的团圆大餐,盼着过年的新衣新鞋,更盼着那一角两角的压岁钱。
那时候到了年脚边,各家各户打年糕,热气腾腾,热热闹闹。阴历十二月廿三,专门摆一桌,揭下灶神像,恭恭敬敬送灶君菩萨上天。过了廿三,就要杀年猪;到小年夜,就要请年菩萨,一刀鱼,一刀肉,六茶六酒,屁股上留着几根长毛的线鸡;过了廿七,几只大锅都派上用场,用洗净的砂子炒年糕片、番薯干、花生、蚕豆。
正月里,一碗大肉,一碗红烧鱼,这两个菜,不好动筷子的,为了讨个“年年有余”的彩头。一碗肉圆,一碗腌鸡,一碗酱鸭,杀年猪的鸡冠油、猪血大肠都上了桌。寻常人家,油豆腐烧肉和腊笋烧肉是过年的主打菜,条件好一点的人家是白鲞烧肉。雪地里挖出来的大白菜炒油豆腐发皮是大家喜欢的,雪菜冬笋炒里脊肉更是下酒好菜。一个月前做的米酒发酵差不多了,掀开缸盖上的草甸子,一股酒香扑鼻。用一只小竹篮过滤,打上几大碗,味道甜甜的,一碗下去,脸通红通红,舌头上的话也多了起来。
年三十大餐后,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分压岁钱和放炮仗。新年穿的新衣都已经在床搁板上叠好,新鞋也整整齐齐码在了踏板上。一晃而过,我成家了,开始带着妻子和女儿回袁浦老家过年。从前是大人给我们压岁钱,后来变成了我们给父母亲分红包。离过年还差半个月,我陆陆续续采购一点年货给袁浦老家送去,从前当老师时教过的得意门生也会备一点鸡鸭鱼肉,让我往袁浦老家带。日子好过起来,总希望父母亲能多过几年美好的生活。父母在,袁浦就是家;父母不在,袁浦就成了老家。每年的年三十中午,我在袁浦老家过,全家十几人齐齐整整,团团圆圆。上午十点多,父亲就在桥头张望,等我们一家到来。父亲满脸的笑容,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可惜好日子没过几年,1997年,母亲过世;2013年,父亲也去世了。我们的年三十从此都在哥哥家过。三十年前,我学会了开车。年三十到下午四点多,我带着妻女驱车前往诸暨丈母娘家吃晚餐。岳父是中学老师,没那么多过年的规矩,无非大家一起吃好喝好,分一个大大的红包,看看春晚打打牌,十二点准时放烟火和炮仗,这样的过年,几乎三十年没变过。但到了2020年,情况变了。年三十晚上,我在诸暨接到外甥电话,说因为疫情,高速可能会关闭。我马上和街道胡书记通了电话,大年初一一早就赶回灵隐街道,和其他同志一起坚守岗位。年初一去舅舅家拜年的老规矩,特殊时期也只能暂时放放。我专门给舅舅打电话,向老人家解释了情况,还在自己公众号上写了一篇《今年过年不拜年,要拜就拜微信年》,倡导大家新式拜年。
2021年过年,我恰巧值班。年三十中午在袁浦老家分岁后,我开车把妻子送到诸暨老家,然后赶回街道值晚班。除夕晚上,我就在微信里向丈母娘拜个年,向全家逐个问好。
2022年底,我和妻子抱上了外孙。这一年,我家和大家一样,经历了好几场“大考”。先是年初上海疫情,正在孕中的女儿经历了考验。到了年底,小外孙出生才二十多天,女儿还在月子里,全家就一起“阳”了。女儿女婿还好,一两天基本恢复。未满月的小外孙更是稀奇,只发了两天低烧。倒是我们夫妻,发烧、咳嗽、喉咙痛的症状更严重一些。好在药品准备充足,心态积极乐观,女儿和外孙状态好更是我们的一大安慰,到了2023年元旦,我们一家人都康复了。那段时间,我和妻子每天去电话叮嘱82岁的丈母娘不要出门,还给老人家快递了药品、口罩、水果、补品和部分年货。最让我感动的是,丈母娘也每天给我们打电话,关心我们的冷暖。我发了四天烧,一想到我这个年纪还有长辈关心我,每次我都忍不住眼泪汪汪,想起了过世的父母亲和岳父大人。
明天就是年三十,兔儿年就要来了。今年终于稍微松口气,女儿女婿带着小外孙回了江苏南通,在爷爷奶奶家过第一个新年。我和妻子也恢复了老传统,年三十中午准备在袁浦哥哥家分岁,晚上回诸暨丈母娘家聚餐。今年我们要多放一些鞭炮。
升级做外公的我还多了一个念想,年三十要跟小外孙通个视频电话,给襁褓里的他发一个大红包。祖宗阿太肯定会保佑我们的生活红红火火,一年比一年好!
作者:袁长渭,1964年5月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中学校长,曾经担任西湖区教育局副局长、蒋村街道办事处主任、转塘街道党工委书记和西湖区发改局局长,现任西湖区灵隐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和西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爱好写作和摄影,出版个人专集《钱塘往事》《钱塘山水》,个人的公众号为《钱塘往事》。▼延伸阅读▼2020,这一年真不容易!难忘旧时味:礌麻汤团袁长渭:祭灶神,流传在杭州民间的清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