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年前,南宋於潜县令楼璹尽访全域,绘制了图文并茂的《耕织图》,一经面世就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推崇。到了清代又再次兴起《耕织图》文化热潮,并有各种版本传播海外。时至今日,《耕织图》被誉为“世界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典型代表作。
从《耕织图》的诞生地出发,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耕织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臧军带领浙江农林大学的学者和於潜镇的文化工作者,赴北京、山东、黑龙江等地,追溯《耕织图》迭代版本及历史沿革,踏上寻找耕织图的文化之旅,并由杭州电视台拍摄、剪辑成5集微纪录片《寻找耕织图》。
他们究竟找到了什么?
《耕织图》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01
土地的呼唤
楼璹《耕织图》问世800年来,各种版本的临摹本众多,我国历来以农为本,《耕织图》被历代帝王刻制和推广,到了清代达到了临摹创作的鼎盛时期。第一站,寻访小分队来到了中国农业博物馆。博物馆收藏的雍正《耕织图》,是最有故事的、最有政治和文化意义的一个版本,流传也比较广。
雍正《耕织图》是四阿哥胤禛为雍亲王时,以康熙御制《耕织图》为蓝本,绘制胤禛《耕织图》献给父皇康熙,以表示对父皇的忠心和对农耕蚕织生产的重视。颇有意思的是,胤禛把农夫蚕妇形象别出心裁地以自己和福晋为原型,展现皇子亲耕、王妃亲蚕的劳动画面,这在历代《耕织图》的数十种临摹本中是独一无二的。
《耕织图》为什么诞生在江南?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徐旺生认为,中国古代农业以男耕女织为重要特点,解决衣食的需求。到唐宋时期,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改变为以南方的水田农业和栽桑养蚕为主要构成,诞生于浙江於潜的楼璹《耕织图》演变为一个重要的劝农的图像化材料。
▼相关阅读▼
↓ 见 下 页 ↓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