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富春江畔的渔民,最大的幸福莫过于,随时都可以踏入《富春山居图》和《富春山居新图》的实景地,去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妙之歌。
今天,跟随作者吴燕萍一起踏入黄公望与叶浅予画笔下的富春四季。
叶浅予《富春山居新图》
我凝视着一幅画,画名叫《富春山居新图》。
↑《富春山居新图》(局部)
欸乃一声,渔歌响起。伴随着碧波清浪,但见一叶小舟,摇橹而行,像是弦板上划过一阵颤音,整个江面开始鲜活生动起来。远处,数帆点点,摇曳生姿,它们拖着长长的尾巴,鱼贯而出,在富春江上旖旎而行,让整条江充满着忙碌充实的味道。此刻的天是蔚蓝色的,远处隐隐青山之上,有红枫点缀着,也是一幅花开繁茂的景象,也在恰如其分中显示出了秋的况味:萧瑟清朗,但也孕育生机与收获。近处的村庄,屋舍俨然,青砖白瓦,自然是一副江南的做派。偶见炊烟袅袅升起,预示着忙碌的一天也在开启之中。
纵观这一小段画面,我分明读出了这样两个词:生机盎然,蓬勃有致。
“一江流碧玉,两岸染红霜”,这里呈现的就是桐江之秋的景色。它是那么繁荣昌盛,那么令人欢欣鼓舞,以致让人对这幅画卷爱不释手。
1982年叶浅予在桐庐招待所最后定稿《富春山居新图》
《富春山居新图》这幅画很奇特,在长达15米的长卷中,它用山、树、雨、雪来分割画面场景,有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渐变。卷首从杭州钱塘江开始,闻堰、灵桥,春色满目,到了富阳的时候,差不多就是暮春了;接下来夏天的雨悄然而至,雨的帘幕遮住了窄溪的江面,让这条江,在梅蓉、窄溪埠头的烟雨之中更加迷离有致;而我刚才所端详的桐江之秋的画面,恰是从桐庐开始的最为精华的一段所在。这里是秋的季节,也是渔人们最为幸福和忙碌的时刻。秋光无限好,鱼虾获满仓。那种丰收的喜悦是遮也遮不住的,就像是富春江的水一样,一漾一漾地爬上坡,这时候,不破开嗓子唱那么几曲美妙的渔歌,简直对不住这片丰盈的山水了;再往上游,到新安江、白沙以上,应该是冬日的画风了吧。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说,自富阳至桐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我想,但凡能入画的山水,不仅在自然风光上有它独特的魅力,同时它能折射在画者心里的,还有着其他难以割舍的情感与力量。《富春山居新图》出自桐庐籍著名画家叶浅予之手,一幅画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叶老最擅长的是人物画,可眼前这幅分明是山水之作,画风的改变,恰如他自己所说的两个原因:一是经过十年精神创伤,使我不敢再去触动人和社会这两个领域;二是富春山水哺育了我,我要把它画出来,抒发我对祖国大地的感情。
为了故乡的这幅大画,叶浅予几乎用一生的时间在准备着。
1934年,周天放与叶浅予合著一本《富春江游览志》出版问世。书中41幅反映30年代桐庐人文景观的照片皆出自叶浅予之手,那些照片构图用光堪称上乘。如《桐溪晓雾》,数条渔舟停泊溪中,背景有清溪绕山逶迤远去,山、水、舟构成一幅天然的水墨画作。还有《桐庐渔舟》,鸬鹚停息于渔船之尾,画面立体,构图巧妙,显示出一代大师的水准。
叶浅予在桐庐写生
王天瑞老师的《忆浅予故乡行》一文中,也有张珍贵的照片,是叶浅予在富春江边写生的画面。1961年,叶浅予回到故乡,饱览了家乡的美景。访桐君山,观四望亭,游严子陵钓台……那时候,富春江大坝还没有封闸,一些古木、古碑还在,芦茨古埠、芦茨古桥,沿路古碑,临江古樟……它们都还在。叶老兴致勃勃,在速写本上勾勒不停。照片中的他,一手拿着笔,一手拿着本子,目光坚定地紧盯着面前在忙碌织渔网的渔民,阳光下,白色的渔网似乎在闪闪发光,而叶老的目光也瞳瞳如炬。
一点一滴深入,一笔一画勾勒,叶浅予用满腔的挚爱在培育山居新图。
富春山居,纸本铅笔,14.8×21 cm,1977
第一稿出来之后,不满意,于是便有了第二稿。1977年初,叶老又重游了富春江,从杭州六和塔出发,溯江而上,这一路走来,观富春江美景,访桐庐、七里泷、梅城、白沙,探芦茨、茆坪等山区,身体力行、努力完成的长卷第二稿,还是不满意。艺术永无止境,他要精益求精。
1978年,叶浅予开始着手第三稿,他听取了友人的意见,调整画风。他将原来的水墨画敷上重彩,又描绘出四季的变化,如此一来,画面变像获得新生,整个儿得显示出活泼泼的意境。到1980年,叶浅予终于完成了《富春山居新图》长卷,以最真诚的方式向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致敬,富春江畔又响起了新时代的渔歌。
叶浅予(左)90年代初在富春江严子陵钓台
▼相关阅读▼
↓ 见 下 页 ↓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