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玩遍中国 > 正文

君住运河北,我住运河南

文章来源:浙江宣传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6-19 12:23:31
  《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net/欢迎您! 

☆ 江南网 ☆欢迎您 

京杭大运河杭州拱宸桥段 

从北京到杭州再到浙东,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也串起了古今。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流淌千年,大运河在南来北往中川流不息,见证了一座座城市的因水而兴、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两岸人家的烟火日常,曾百舸争流,又水过无痕。

以水为媒,沿线各个城市通力合作,在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水为名,6月17日下午,中国大运河申遗十周年暨2024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开幕。

申遗10年后,大运河如何流向更远的未来?

↑视频自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运河综保中心)


江南温润,诗意清丽;北方浑厚,豪放大气。蜿蜒近3200公里的大运河,自南往北,地理、气候、文化等风格不一。

随着连绵不绝的水路,南北通过不断交流融合,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呈现出中华文明包容性、统一性的特质。

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出现以前,水路运输是最为高效的方式之一,装着粮食、煤炭、丝绸、陶瓷的货船昼夜不息。发达的漕运和贸易造就了运河沿线的座座名城古镇,通州、扬州、苏州、杭州等名扬天下。

元明清时期,南方的粮食和物资经大运河运至通州,全力保障北京的供给运转,以及镇守长城将士的粮饷,在某种程度上,大运河影响着这些王朝存续的根基。

官方的漕运之外,大运河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让南北城市的贸易往来、中外间的国际交流更加紧密。

唐代诗人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写下见闻:“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外国商人经浙东运河至西陵(今杭州滨江西兴),通过钱塘江换乘至京杭大运河,然后再驶向扬州。

元朝时期,西方商旅来到中国后,在运河沿线各大城市间辗转贸易,既将国外的珍馐奇宝带入中国,也大力推动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销往西亚、北非、欧洲等地。

贸易兴盛、城市繁荣,就有了“流成的杭州、漂来的北京”之说。如位于大运河南端的杭州,赢得了“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的美誉。

水容万物。大运河的南北交流,不仅在于有形的货物,更有人来人往带来的文化融合,流动的运河文化由此形成。诗歌、戏曲、文学、技艺、美食……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滋养着运河两岸的千家万户,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如今也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在北京的颐和园和圆明园中,能看到江南园林艺术的影子;诞生于江南的徽剧沿着大运河北上,促成了全新剧种——京剧的诞生;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南下,吟诵出了一条诗意盎然的浙东唐诗之路。

南北城市之间因大运河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专家说:“《红楼梦》与运河文化紧密相连……如作品中描写的柚子、橄榄……绍兴酒等,很多系南方出产,在当时的北方属稀罕之物……将这些南北风情熔于一炉的纽带,正是大运河。”

杭州小河公园 孙乙鑫摄

时光翻页到现代,有了高速公路和铁路、航空,水路略显落寞,大运河部分河段没有了舟楫往来不绝的盛况,甚至还出现了缺水、污染、年久失修等问题。

由于不同河段分属不同城市,大运河的保护与管理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发展水平并不协调。

大运河的灵魂,在于“运”,曾以经济、贸易、人口、文化流动为主的南北交流,在保护大运河的历史使命之下,重新串联在一起,为申遗而行动。

2006年5月24日,在杭州举行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第一次研讨会上,有一个环节意义非凡。参加会议的运河沿岸21座城市的市长,在一幅“牵手南北沿线城市、传承运河千年文明”的长卷上签字。

2008年3月,出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会议的33座城市齐聚扬州,共建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2009年,随着浙东运河列入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绍兴和宁波加入申遗“朋友圈”。至此,大运河沿线所有城市均已“就位”,三十五城携手并肩、铆足了劲为运河申遗挥洒热血与激情。

十年同舟共济,一朝破茧成蝶。卡塔尔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的“一锤定音”宣告大运河成功申遗,中国南北三十五城联合申遗的故事,谱写了大运河南北交流的历史新篇章。

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结束。在大运河申遗后的“新十年”里,作为一项仍然在使用的世遗,大运河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南北之间,在生态保护、泥沙淤塞、文旅融合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合作、交流的空间。

2017年2月,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习近平总书记察看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成果时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大运河文化是多元的、灵动的,既有南方的秀美,又有北方的大气。如何守护好大运河,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持续焕发大运河的勃勃生机,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多算大账,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开放和包容是大运河文化的特质,无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非遗文化的传承,还是文旅融合的求变,可以通过平台共建、技术互通、人才互助等方式,在同频共振中打破行政管理的壁垒。少算一地的小账,多算整体的大账,以充分的合作谋求共同的发展,让新时代的大运河流动得更为通畅。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以生态保护为例,南北各地共同发力,搭建对话交流平台、打破交流壁垒,才能维护大运河源远流长、水清岸绿的生态之貌。

文化唱戏,唱得好也要唱得响。举世闻名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让全世界人民认识了欧洲第二长河多瑙河,激情澎湃的《黄河大合唱》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符号。与两者相比,千年运河的文化载体、文化IP涌现不足。

运河南北各个城市在全力释放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应不断交流挖掘运河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打造具有运河特色的文化IP,让人气跟着文气、人流跟着文脉,使得全世界都能听到中国大运河川流不息的声音。

美美与共,交流多一点合作深一步。绘制美美与共的运河新图景是一项细水长流的系统性工程。始于5年前的“京杭对话”,通过千年运河千里行、大运河市集、运河诗会等方式,拓宽了交流的渠道,在运河的保护、传承、创新上凝聚共识。

未来,南北城市间会迎来更多的合作,需要在合作渠道上不断“开源”,比如架起政府与政府、民间与民间、政府与民间沟通的桥梁,以更多更新的对话场景,为运河注入“源头活水”。

杭州小河直街 孙乙鑫 摄

流水汤汤,十年虽长,对古老运河来说却只是转瞬之间。“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南北交流与合作已传承千年,这份共同守护的约定,陪伴着大运河奔流向前,流向更远的未来。

▼延伸阅读▼

古老大运河新时代展现新画卷

运河实景演出《如梦上塘》,背后有怎样的策划故事?

桨声欸乃过塘栖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