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铭:守望塘栖

2024-06-21  A+ A-
  《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net/江南网欢迎您! 
古镇寻味

江南的古镇,各有各的传奇。杭州临平的塘栖古镇,算是发力晚的,2008年才开始景区建设。那时,四大名镇周庄、同里、西塘、乌镇早就名声在外了。

塘栖也有自己明显的特色。包括杭州人在内的很多游客,去塘栖一半是为了吃,买各种传统糕点、江南小吃,回来时总是大包小包,满载而归。

可见这个古镇上的人,历来是很懂生活,很有情致的。历史上,塘栖借助运河的南北通衢,曾经商号发达,店铺林立,经济繁荣造就了这里的美食、美景、美文,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唐栖志》。

塘栖地方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扬,还要靠更多热爱这方水土的塘栖人。

---读稿人语:戴维

↑本文口述者:虞铭

高中毕业后,我应聘当了一名仓库保管员

1970年,我出生在杭州塘栖古镇。塘栖,古时也叫唐栖。

当年,我的曾祖父带领全家从慈溪搬来塘栖,以经营中药材为生。我的外公也是塘栖当地的一名中医师。到我这一代,已经是土生土长的塘栖人了。对这片土地,我很有感情。

13岁那年,我就读于塘栖二中。校园内有一块古老的石碑——栖溪讲舍碑。当时我不知道它的来历,问老师,老师也不清楚。我悄悄地把文字描下来,拿回家琢磨。

工作后我才知道,栖溪讲舍就是塘栖二中的前身。这所学校创立于清光绪十六年,第一任校长是清代著名学者王同,塘栖的地方志《唐栖志》就是他撰写的。

15岁时,全家搬到临平,我入读临平中学。我那时精力旺盛,上课并不专心,不是看叔本华的书,就是抄苏曼殊的诗。隔壁班还有一位“不务正业”的学生,叫张健,偷偷在写武侠小说。很多年后,张健出版了《天行健》三部曲,成为著名的玄幻小说作家——燕垒生。

年轻人做梦都想上大学,但我没到本科分数线,只考上了大专类的师范。我们班有好几个人去读了。当时余杭县百货总公司正在招工,国营企业待遇也不差,我就应聘当了一名仓库保管员。

我辞职了,没有想好要干啥 

想起从小就听说塘栖有老商号,叫“汇昌

上班头几年,国家还给我们发粮票。那已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尾声了。很快,我调去办公室,业余时间读了电大,读的是时兴的企业管理专业。平日里,我认真学习业务,每天提前到岗,搞卫生,手脚勤快,和同事也相处得很好。

我做到了百货公司的商场副经理、业务科长、团支书。

1999年,企业改制了。我已在百货公司工作了十一年。自己再努力,也没有上升的通道了,就毅然辞职,自谋出路。

但并没有想好要干啥。我想起从小听大人说,塘栖有个很有名的老商号,叫汇昌。

“汇昌南北货栈”始创于1800年,比杭州城里的胡庆余堂、知味观创建的时间还要早。当年汇昌的原始股东是三个不同姓氏的慈溪商人,他们聘请外面的人做职业经理,有点像今天的有限责任公司。到20世纪40年代末,汇昌的股东扩展到十五六家。股东们一年来两趟塘栖,一次中秋、一次春节,结账、分红、宴请员工。

1956年公私合营,后来汇昌和几家食品企业合并,统称“国营塘栖烟糖商店”。汇昌作为公司就不存在了。

辞职后,我花了四五年时间,在临平先后开起了四家食品商店。那时候开店不难,每家规模也都不大,但做大很难。

以前,老字号易主,新主人会在字号上以示区别。比如胡雪岩败后,胡庆余堂改名为“胡庆余堂雪记”;塘栖的国药号“翁长春”易主后,改名“翁长春义记”。

我想再现“汇昌”的辉煌,也考虑到传承和尊重,在申请字号时,就启用了“百年汇昌”这个名号。

老底子的汇昌有没有粽子?我找不到有力的证据 

直到今年2月,我遇到了当年的老店员

2008年,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来。政府要对塘栖古镇进行开发,同时邀请商户入驻。汇昌也在受邀之列。

那年“十一”黄金周,整治一新的塘栖古镇开门迎客,每家店铺的生意都十分火爆。可十天过去,冷清下来的古镇,街面上的游客还没店里的营业员多。

大多数商家一看生意不好,马上撤了。

我在临平还有四家店铺,可以撑一撑,亏损就从那边补。

和汇昌一起咬牙坚持的,还有法根糕点、同福永、朱一堂等。为了让生意好起来,我们几家商号各显神通。

我请来农村阿姨,穿上蓝底白花的粗布外衣,还原农家包粽子的风俗。包好的粽子就挂在门框上,成为游客眼里古镇的一道风景。

曾经有人质疑,老底子的汇昌是没有粽子的。我不相信,但也找不到有力的证据。直到今年2月,我遇上当年的老店员许秀芳阿姨,她说,有的。

许秀芳与本文口述者虞铭

许秀芳14岁进汇昌,第一件事就是学包粽子。当时白米红枣粽卖三分钱一只,大肉粽卖六分钱一只。

后来,她调到晚步弄的汇昌作坊,学做糖佛手(蜜饯),师父叫曹德润。

晚步弄,名字很好听。当时,塘栖巨族陈氏住在花园桥一带,晚饭过后出来散步,走到这条弄为止,因此得名。

许阿姨说,汇昌在夏天还卖酸梅汤嘞!我说好的,今年夏天我们就恢复酸梅汤。

我恢复的传统点心有好几样,比如健脾开胃的八宝珍,改了配方后,药味不那么重,口感也更好。还有当茶点的方糕,后来在“百县千碗”美食挑战赛中脱颖而出,当选临平区十大名点。

如今的塘栖古镇可热闹了。特别是节假日,镇上有非遗展、舞台戏、摄影大赛、划船比赛,很吸引游客。

我的店外又人山人海了。店里卖的粽子、方糕、粢毛肉圆、细沙羊尾、桂花糕、八珍糕等十几种食品都是我们自己制作的。

顾客很多是回头客,去了再来,或者带其他人来,“要好吃的,就去塘栖”,口口相传了。

临平城里的那几家店反而被比下去了。考虑到房租成本,我把那四家店都关了,一心一意经营好塘栖这家店。

数十万字的《唐栖志》,我抄了两遍

刚工作那阵子,我很想了解塘栖的历史文化。

我找到塘栖文化馆的余馆长,问他有没有塘栖的历史书,他说有王同的二十卷《唐栖志》,但是线装本古书,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借回家。

于是,我带上纸和铅笔,每次抄十几页带回家,反复阅读,不懂的文字多读几遍,读着读着通常就理解了。实在难以理解的,我就翻字典,再用钢笔工工整整地誊抄在笔记本上。

数十万字的《唐栖志》,我抄了两遍。

有一年,我在当时的余杭县图书馆遇到清代乾隆年间的一本古书,杭州人何琪写的《唐栖志略》,我用同样办法抄写了一部。

再后来,我去余杭县档案馆,读《民国杭县志》稿本、《临平记再续》手稿。那时候年纪轻、记性好,加上还没有找对象,时间比较空,几套书全部抄下来,我对塘栖的历史文化有了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2009年8月22日,我拜访了汇昌的老师傅曹德润,就是教许秀芳做蜜饯的那位。曹师傅那年83岁,现在已经仙去了。

曹师傅说,汇昌在1929年的首届西湖博览会上曾获过奖,而且是最高奖。我四处查找史料,没有结果。后来听说有朋友收藏了首届西湖博览会的会刊,里面就有获奖名单。

朋友查了好几天,说名单里没看到汇昌。三年后,《中华老字号》杂志向我约稿,寄来几本参考刊物。我翻开一看,有一篇介绍张小泉剪刀厂的,附的照片正是1929年西湖博览会的获奖名单。

名单上,张小泉剪刀、汇昌蜜饯都赫然在列。

那朋友怎么会没发现呢?原来获奖名单里的“汇”,写的是古体字“彙”。难怪没认出来。

汇昌获奖的蜜饯叫“桂花姜”。桂花姜又是啥?大家都不知道。

直到五年后,我在一本嘉兴的民国地方志上看到“鸟腊”。鸟腊,就是把鸟类制成肉干,类似杭州人的酱鸭。国学大师俞曲园曾赋诗:“临平鸟腊最为良,顾氏当时独擅长。一味牛心堪并贵,百年羊舌竟全亡。”这里的“顾氏鸟腊”在临平最有名,经营长达百年。

这本书上还有“桂花姜”的记载。超山梅子与小林老姜,撒上桂花腌制,就是桂花姜

后来,我从《本草纲目》《唐栖志》《杭县志稿》中收集了各种资料,花了七年时间,编撰了《塘栖蜜饯》一书,2017年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塘栖的旧物,只要我遇到了,就会不惜重金地买下

小时候,我常听外公讲塘栖昔日繁华的景象,说得最多的就是茶楼。那时人们去茶楼就像今天手机上网,各种信息在茶楼汇总,再传播开去。塘栖有四十多家茶楼,丝行老板、米行老板、文人、帮会、底层市民,各有各的聚集地。

穿长衫的人,一般去西园茶店,那是塘栖的高档茶楼,摆的是四仙桌,坐的是骨板凳,喝的是好茶。那里的护栏都是铜包的,地板能照出人影。

穿短褂的穷人,去的是碧天楼,那里摆的是八仙桌,坐的是长凳,喝的是粗茶。

米行老板到茶楼,一般是谈生意。外地米船一靠岸,船上的米老板就拿一小袋米上楼。塘栖的米老板把手伸进袋子,抓一把米出来,闻闻、看看,如果米的质量和价格都满意,那就成交。

我外公在水北开中医诊所,空时会去西园茶店喝茶。诊所来了病人,家人到茶楼喊他。看完病,他又慢悠悠翻过长桥,回去喝茶。

20世纪90年代,古镇整改前,我向同单位的一位大姐借了照相机,买了几筒胶卷。头一天,我去姚家旧宅拍照。这是民国乡绅姚济人的宅邸,西园茶店就是他开的。我拍的两百多张照片,后来成了塘栖老建筑、老风景的珍贵记忆。

大凡遇到塘栖的旧物——致和堂的药瓶、翁长春的盘子、润昌栈的镇纸、天源药店的包装纸、水北周氏医科的印章,只要我见到了,就会不惜重金地买下。

四五年前,我在网上看到清代塘栖人周天度在安徽九华山的游记《九华日录》。周天度是清代的解元,获浙江乡试第一名。《九华日录》刻印于乾隆年间,我很想收藏,最后以五千多元买下这本薄薄的古书。

我弟弟的朋友有一本1923年出版的《超山梅花诗集》。当时一批文人在超山梅花盛开时发起诗会,康有为、吴昌硕、姚虞琴等晚清民国大咖每人吟诗一首,汇成诗集。我花了四千多元买下此书。

七八年前,有人在塘北村卖石碑,量很大。对方说,你干脆全部买走吧。但这么多石碑,家里放不下,我怕夫人埋怨,只挑了四五块。

其中一块是培良果园的石碑。民国时,塘栖出了有名的何家四兄弟,20世纪20年代末,老四何思毅创办了“塘栖培良果园”,他与浙大农学院教授合作,种植青梅、杨梅优良品种,引进改良枇杷。

何家老三何思诚是上海报界的风云人物。何思毅在上海的报纸上宣传塘栖水果和超山梅花,大批沪、宁、苏、杭人士蜂拥而至,到超山赏梅。上海的企业还在塘栖镇成立果品加工基地,用以出口。

可惜抗战爆发,培良果园毁于战火。唯有这块石碑留存下来,成为物证。

我还从贩子手里买过一块“留余堂”界碑。以前大户人家宅第之间都有碑为界,留余堂是塘栖夏家的宅邸,“留余”是家训,意思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

夏氏世居塘栖南横头,与我家只隔了一条长长的弄堂。塘栖夏家在历史上名气很大,明代的夏时正著有《留余稿》四十卷。清代的夏同善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杨乃武和小白菜”的冤案就是在他的审理下平反的。

↑临平区融媒体中心采访虞铭(作者 费陆斌 高悦)

王同先生写《唐栖志》,我要写《塘栖续志》

我一边打理“百年汇昌”,一边研究塘栖文化。两者难免有冲突,但是我从不后悔。我有其他商人没有的快乐。

店里忙时,我和店员一起做糕卖粽。雨天人稀,我就看书写诗。至今为止,我出版了《塘栖艺文志》《运河商埠》《余杭抗战纪实》《余杭民间艺术》《余杭商贸老字号》等二十多本书。

我把收集来的一千多件糕模板,一起放进“塘栖糕模馆”。我亲自给市民、游客讲解,请他们动手体验“春饼夏糕、秋酥冬糖”的制作。

因为熟知塘栖的历史掌故,区社科联聘请我为讲师,每年到各镇街社区讲课三十多场,已经坚持了十多年。

塘栖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明清时期排名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号称有三十六座半桥、七十二条半弄堂。近代名人郁达夫、丰子恺、张大千等都在塘栖有过游历。

我自幼热爱古典诗词,写过不少描写塘栖的诗,比如这首《碧天桥下》:

“美人靠下系兰桡,水南水北酒旗招。

问客何当风雪夜,同君一醉碧天桥。”

美人靠是塘栖的特色,是沿河木制长凳的雅致叫法。碧云桥,就是塘栖的广济桥,也叫通济桥,始建于唐代,是运河上一座大跨度的七孔石拱桥。

我曾经向政府部门建议,塘栖的建筑物要限高。因为广济桥、广济大街、丁山湖、超山是一条中轴线,如果现代建筑太高了,会影响塘栖的整体格局和视野。

有关部门听取了我的建议。出台规定,塘栖的村建筑最高不超过三层楼(13米)。

塘栖水北街有人和木行旧址。抗战时期塘栖沦陷,这里沦为日军的“慰安所”,俗称“日本料理部”。在我多次提案建议后,这个铭刻了国仇家恨的历史旧址终于保留了下来。

有生之年,我最大的心愿是要写一本《塘栖续志》,时间跨度从1889年到1949年,上接清代王同先生的《唐栖志》。

这半个世纪的塘栖,有近代工业革命的爆发,有抗战前“黄金十年”的发展,当年塘栖镇注册商号七百家,还不包括当时属德清县的水北商号。

大运河上千帆争航,两岸人声鼎沸,那个繁华热闹的年代,如今又回来了。欢迎大家到塘栖古镇来!

▼延伸阅读▼

虞铭:《塘栖氏族》你这个塘栖人来自哪里?

塘栖,京杭大运河的“黄金”十字路口

塘栖蜜饯,家乡的味道,塘栖的味道!

六十四年前“双11”发票!店家奇规:一斤红枣58颗,一颗不能多!

悠悠300年 塘栖老字号翁长春

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