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童倩
科技创新驱动杭州向“新”而行,在最新发布的杭州经济半年报中,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的新趋势特征明显——
超重力、极弱磁两个大科学装置进展顺利;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523.4亿元;
技术交易额587.5亿元,全省第一;
21个科创强基项目完成投资额37.1亿元,全省第一……
在新一轮“大兴科技、大抓创新”的热潮下,杭州的经济向新而进,对稳中有进的支撑作用愈加明显。
杭州正在用科技硬实力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
1523.4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七成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杭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缩影,也是经济转型发展“质”与“效”的关键。
在半年报中,观察经济态势,看经济增长之“量”,看转型之“效”、发展之“质”——看增速,上半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9%、6.0%,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9、2.0个百分点。看规模和占比,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523.4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71.7%。
细分行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人工智能、新材料、环保制造业等高新产业迎来快速发展。
从更长的时间线来看,2015年至2023年,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1212亿元增长到3049亿元,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占工业比重也在日益提升,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和引领能力持续增强,推动杭州经济攀“高”向“新”。
杭州“新”的增长力量如何不断增长?在杭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所长范海霞看来,创新活力之城的进位,主要动能在于企业。来自市科技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新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886家。
逆势之中,杭州民营企业自身的灵活性和韧性被充分激发出来。数据显示,1-5月,全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324.98亿元,占比3.93%。费用和占比均位居全省第一。
“有内驱动力的企业,一定是科技创新投入大的企业。特别是规上企业,要更好地发展,就要有创新的需求,通过加大研发力度,摆脱粗放型增长,依靠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提升核心竞争力。”范海霞分析。
587.5亿元 技术交易额全省首位
技术交易的活跃度,体现了地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强弱,以及该地区对创新资源的吸纳和使用效率。
杭州半年度成绩单中,还有一项亮眼数据:技术交易额587.5亿元,继续领跑全省。持续领“杭”的动力从何而来?
今年以来,杭州持续以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为牵引,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为经济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为畅通转化链条,让科技创新的源头不竭,杭州正在加速布局“1+2+18+7+N”新型实验室体系,推动又一“国字号”高能级平台——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所揭牌。
在白马湖实验室,为尽可能缩短转化链条,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一个屋檐下办公,实验室也搬到了工厂,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成果加速走上生产线。就在前不久,全市首单科技成果转化保险在此落地,为成果转化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保障。
在“首选地”建设的核心支撑平台——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半年间,平台入库科技成果60余万项,匹配600余项待转化成果到5000多家企业。线下,技术经纪人不停奔走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为成果转化牵线搭桥。
对于下半年,以及更长的时间里,杭州如何因地制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范海霞进一步解释了集“科教人产创”为一体的“杭州路径”,“努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创新一体协同,让科技创新在产业中落地生根。在这方面,杭州有基础、有能力,也必须有担当。”
在头顶的天空,无人机正在繁忙地织就新的天际线;在虚拟的世界,算力的基石正在不断被夯实;更多的制造业企业,正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升级技术、更新设备,研发更高端的产品……这些正是杭州经济活力和韧性的体现。
保持信心、爬坡过坎,有了科技的赋能,有了创新的推动,有了新质生产力的动能积蓄,杭州下半年的表现,更值得我们期待。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