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国内第一档慢综艺《向往的生活》迎来告别季。曾经带领观众寻找“诗与远方”的何炅、黄磊与他们的“朋友圈”,在蘑菇屋里升起袅袅炊烟,在农田果园里采摘劳作,与老友围炉夜话。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为观众带来治愈的体验,先后捧红了北京密云、杭州桐庐、湖南常德、杭州余杭长乐林场等目的地。
观众乐意被节目取景地的乡村氛围感“种草”,走一趟相同的路线,住几夜明星同款的民宿。只不过,随着节目套路化、体验方式单一、营销方式俗套、观众审美疲劳等问题的出现,流量、口碑双丰收的《向往的生活》,终究没能打破传统窠臼。
《向往的生活》所遭遇的尴尬,乡村民宿也正在经历。
这些年,风光一时无两的乡村民宿,被消费成“诗与远方”的符号,一度吸引着“渊明家族”、时尚博主、初代网红、带娃家庭蜂拥而至,现如今,它们也遭遇游客审美疲劳、住宿体验同质化的瓶颈。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理想化体验,是乡村民宿打出的情怀牌、营销牌,民宿也被称为“一种生活方式”。但是,若这种生活方式只限于入住设计师建筑、面朝田园、体验山林野趣,必然有些乏味。尤其是一些标榜“野奢”的乡村民宿,不禁让人在选择“向往的生活”之前,再三考虑一下价格。
有人说,现在的乡村民宿,除了建筑设计、民宿区位、房东情怀、图片滤镜等表面现象有些许差异之外,查重率或高达80%。
这个说法看似夸张,却击中乡村民宿的痛点:民宿热的大趋势下,大量资本涌入,乡村民宿在产品、服务、设计、场景等方面,已经避免不了复制粘贴、批量生产,结局就是,轻“民”重“宿”成了普遍现象,慢慢失去人性化、个性化、地域化的特性。
相比能提供标准化服务的酒店,游客选择乡村民宿,不仅仅是向往氛围感与慢节奏,也在意民宿背后的文化价值、人文精神、地域特色、民风民俗。乡村民宿的背后,理应是鲜活个性的人物、有故事的乡村、有特色的历史建筑与文物古迹。如果这些深层次的元素在乡村民宿体验场域中缺失甚至被简化,加上内容场景上的拓展与创新不足,那么游客经历无趣的住宿体验之后,便一去不复返。探索新的解决方案,正摆在民宿从业者面前。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