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午后暴雨,杭州市西溪医院的住院部外,95后小伙张贵圣抬起一个大塑料箱顶在胸前,吃力地冒雨向前走。
“你怎么这样,太危险了!”朋友埋怨着追上来,抓起箱子,帮他卸力。
箱子毛三十斤重,两人抬进医院大厅,掀开盖子,里面装满打包好的冰粉。“这里有70份,全是医院老师们订的,上午做好中午给他们送来。”
“放心,我刚才右手受力,左手只是保持平衡。”回去路上,小张向朋友解释道。
因为做过“动静脉内瘘”手术,小张的左手别说是抬重物,就连外力刺激也会有危险,轻则导致疼痛,重则导致血管损伤或破裂,形成血栓进而危及生命。这个手术背后,还有个官方名词——血液透析。
小张很清楚自己的状况,他是医学护理专业毕业,上一份工作是护士,在西溪医院附近一家民营医疗机构。而如今,他的身份只是血透中心最年轻的患者——张贵圣,28岁,尿毒症。
1
“一碗冰粉”团购群
翻不到头的点单接龙
这几天,杭州市西溪医院的医护人员们突然爱上了吃冰粉。爱上吃冰粉不仅因为它凉爽的口感,更是因为院内的一名患者——张贵圣。
两年前,小张被确诊为慢性肾病5期,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尿毒症”。去年年底,病情突然急转直下,小张不得不开始血透治疗。一周透析三次,一次透析要四个小时。开始血液透析之后,小张无法继续之前的工作。为了维持医药费和生活上的开销,他最终决定靠卖冰粉来补贴每月的开支。
最早帮小张“带货”的是血透中心的周淑莹,她是负责小张血透治疗的护士,半年时间对他的情况关心不少。小张曾向“知心姐姐”吐露无法继续护士工作的苦恼;也表达了对治疗和生活的渴望…好几次,周淑莹拔掉针头送给小张,会悄悄抹泪。
“他是四川人,前阵子说要创业,试试卖冰粉,没想到真把小摊摆起来了,就在医院附近一家综合体边上。那我二话不说,要发条朋友圈云支持一下!”
周淑莹的朋友圈让血透中心的工作群活跃起来,大家很快一拍即合:下单!
“这么久接触下来,小张始终是很有礼貌、笑眯眯的,我们都被他的善良、乐观和努力所感动,帮助他,也是我们血透中心全体医护的心意。”血透中心主任李惠利说。
第二天,小张提着两大兜冰粉来了,不停鞠躬感谢。吃完冰粉,大家都甜在心里,一条条“买家秀”发出,让小张的故事拌在冰粉里,在整个医院传开。
为此,医院建了一个名叫“一碗冰粉”的群,短短几天,120多名小伙伴加入。群公告很简单:请同事们接龙时填写姓名、科室、电话和订购数量,费用请自行与小张结算,谢谢!
“第一天就订了200多份,我只能做出来100份,好多老师没吃上,订单被延到这几天。”小张的手指连续在手机屏幕上划动,群聊中接龙消息不停滚动,根本翻不到头。
2
一伙朋友“做兼职”
挤不下的出租小屋
小张租住在医院附近的老小区里,因为冰粉“爆单”,家里的场景十分热闹。
盛冰粉、浇糖水、撒配料、打包…房间正中央的方桌整洁有序,被小张和三个帮手包围——这里就是他们的操作台。环视四周,床、衣柜、冰箱和杂物把十平方米的小屋填满,隔壁是厨房和卫生间。来之前小张就打过“预防针”:房间里可能不太好转身。
三个帮手是小张的前同事,都是护士,也都是朋友。她们彼此调侃“今天轮到我们兼职了”。加入“兼职”行列的一共有八位同事,他们达成工作之外的默契,谁有空谁就来,心照不宣。
善良、真诚、乐观、坚强,是大家对小张的集体印象。小张也解释不清自己为什么“人缘这么好”,他总是用腼腆的笑容回应,然后继续忙碌。
“这些冰粉都是他昨晚准备的,弄到凌晨,但他又是个需要休息的病人。”小孙手上干着活,嗔怪了一句。一旁的小张姑娘摇了摇头没说话,刚连值了两个大夜班的她,调休这天抓紧来“接班”。另一位来帮忙的毛毛姐,家里还有个2岁多的儿子,她边干活边说:“下次我要带娃过来的,就让他在你床上蹦跶。”
毛毛姐的老公是程序员,和小张也挺熟。小张在路边卖冰粉,他就在旁边搭伙卖鸭货,唠嗑解闷“有个照应”。儿子有时也来,喊着“小张叔叔”,毛毛说小张很喜欢孩子。
摆路边摊的时候,小张一天最多也就卖出去十几份,赶上生意不好,两三个小时都不开张。如今接到西溪医院的爱心订单,小张离不开朋友们的帮助,大家都充满干劲。
谁能想到,一帮医生护士点的冰粉,竟出自另一帮护士之手。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