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黄晓琴(左)正在和徒弟陈亚非交流送外卖的技巧。 记者 马赛洁 摄
对于大部分外卖骑手来说,一天中最“闲适”的,当属午后的那段平峰期。可对黄晓琴来说,恰好相反。
6月14日下午2时多,她和往常一样,出现在杭州西溪银泰一楼的餐饮区。身披蓝色“荣耀骑士服”,脚踩平衡车,黄晓琴身后跟着的,是刚入职两天的新骑手谭威。
“注意看,‘饭好好’和旁边两家餐馆,都在这个货架取餐。”“从3号门进,到餐饮区取餐,可以比其他门省出3分钟。”一个说,一个记,两人绕了一圈又一圈。对话声和橡胶车轮与地砖摩擦的“呲呲”声,回响在正安静下来的商场里。
找商家的最初100米,是困扰新骑手的难题之一。作为“饿了么”杭州西溪银泰商圈队长、外卖骑手的“带教导师”,黄晓琴给新人上的第一课,就是从这样的“跑圈”开始。“以西溪银泰为例,共有6栋楼,室内面积12万平方米,步行街面积3万平方米,有大大小小餐饮店和零售店250多家。每家店的位置、类型、结构,我们都必须牢牢记在心里。”黄晓琴告诉记者。
黄晓琴的心得,源于过硬的战绩。今年38岁的她,2020年11月从普通骑手做起,第一年行程总距离达到8.6万多公里,配送订单高达4.1万单,总体好评率超99%,最多的时候,她一天跑了127单。去年,黄晓琴更是拿下了首届全国外卖配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冠军。
但她更看重的,是自己“带教导师”的身份前缀,因为“这是千里挑一的荣誉”。去年全国共有1100万余名外卖骑手活跃在美团、“饿了么”平台。作为外卖平台的两大头部企业,近年来,两家平台不约而同推出以老带新机制,由成绩出色的老骑手,把刚入行的新骑手“扶上马送一程”。初步统计,现在像黄晓琴一样的“带教导师”,全国有近两万名。
2020年12月起,黄晓琴成为“饿了么”杭州首批“带教导师”之一,3年来,她带过1200多名徒弟,其中有些又成长为新的导师,去带更多的徒弟。
“做‘带教导师’,意味着自己送单的时间减少了。”黄晓琴的“骑手端”APP上,清晰显示了两条曲线——一条,是她的送单量从一周最多时的500单掉到了100单左右;另一条,是她的工作时长从一天8至10小时上升到了24小时“待机”。
黄晓琴说,累但不后悔。“送外卖看似简单,但要做好绝不容易。我上班第一天,就把汤洒了,自己贴钱重新买,却还是被顾客投诉。当时,我眼泪就哗地下来了。”正因如此,她毫不犹豫地接下了“带教导师”的任务,“不为别的,就希望自己踩过的坑,新人们别再踩一遍了。”
除了“跑圈”,黄晓琴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徒弟”们应对突发情况。她的手机里,有一个名叫“西溪银泰幼儿园大本营”的微信群,里面“装”着150多名外卖骑手,日夜不停地跳动着信息。
骑手彭峰涛说,今年初的一个大雨天,凌晨1时多,他经过余杭塘路时,一不小心撞上了路边的护栏。忍着疼痛,他联系了黄晓琴,没想到20分钟不到,她就赶来了。“她先帮我和顾客沟通说明情况,把手上的2个订单赔付掉,又把我的电瓶车送到维修点。”
陈亚非是一名听障骑手,一天他收到一个差评,原因是商家未及时出餐导致超时。休息时,黄晓琴看出他有心事,就过去跟他用手语“聊”起来:“不是你的问题。以后再碰到,就在平台上报备,把单子转给时间富余的骑手。”
除了安慰,她还教了陈亚非一个窍门,“如果打手势不管用,就把‘我要超时了,帮忙加急’用手机打出来,递到商家面前。”在黄晓琴无声的“授业解惑”下,陈亚非的送单速度和质量提上来了,一星期收入最多时突破3000元……
上千个徒弟,都喜欢称她一声“晓琴姐”,在他们眼里,这位似乎永远有求必应的导师,就像家中大姐一般温暖。
“晓琴姐是我们的‘灵魂人物’,不管出啥事,只要有她,就有办法。”骑手霍掏掏告诉记者,当一个又一个问题被解决,黄晓琴的威信也越来越高。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时无刻的“在线”。无论陪孩子还是做家务,她都会留意手机的动静。她的入睡时间,也总和骑手下线时间保持一致,常常忙完放下手机,已是凌晨2时。
生活的本质是永恒的变化,幸福的基础是自身的成长。从骑手到导师,这是一条黄晓琴以前从没想过的路,“但我想往下走走看,看自己能走多远”。今年,她打算把儿子从衢州老家接到杭州读小学,她自己也收到了西湖区“小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说,这个外卖骑手的“带教导师”,她会一直做下去,而且要越做越好。
“每一位外卖骑手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家庭。把骑手们教好、管好,也就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家庭会越来越好。”说到这里,黄晓琴的嘴角,又一次不自觉地上扬起来。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