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残运会期间,“手语姐姐”身兼多职——既是亚残运会开幕式演职人员,又是赛场“小青荷”,在开幕式文艺演出《心相约》篇章中,一位视障女孩的心灵独白让大家印象深刻,而在她身边进行手语伴演的,就是“手语姐姐”毛董莱。
场外,百余位“手语姐姐”随时待命,为听障人士架起沟通桥梁。
10月24日上午9时,00后谭凤玲准时赶到邵逸夫医院,前一晚,一对70多岁的夫妇通过“无障碍服务在线”预约了手语翻译服务。“老人说,最近睡不好、吃很少、走路痛……”用手语和老人沟通后,谭凤玲便准确将病情告知主治医生。
过去一年,这样的服务谭凤玲已“接”下千余单,她是杭州市“手语姐姐”志愿服务团队的一员。“服务队成立13年,最小的18岁,最大的62岁。”杭州市“手语姐姐”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柏艺雨告诉记者,这是一支“多元”的队伍,既有残联系统的手语老师,也有专业手语学校的师生,还有来自社会面的志愿者。截至目前,“手语姐姐”累计帮助3万多位听障人士,志愿时长超1万小时。
去年5月,谭凤玲从手语学校毕业,成为一名专业手语老师。“一开始,我只是觉得手语很优雅帅气,所以高考报考了这个专业。”谭凤玲说,来到“手语姐姐”大家庭后,她日益感受到,手语是一门美丽的语言,能帮助听障人士融入这个世界。“听障人士看起来和健全人没什么两样,他们的需求容易被忽视,特别是在就医求职、法律咨询等方面,他们会因为沟通有碍感到孤独,这也是‘手语姐姐’存在的意义。”谭凤玲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对于很多杭州的听障人士来说,“手语姐姐”的陪伴是一辈子。不久前,志愿服务队日常办公所在的“荷湾·暖咖”就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听障客人,他们来找“手语姐姐”吕育蔚,咨询孩子上学事宜。“我看着他们成家立业,有了孩子,妈妈每次产检也是我陪的。”吕育蔚和身边人说,“一眨眼,认识已有十年,现在我们无‘话’不谈。”除了陪伴,“手语姐姐”还会协助社区,定期开展咖啡师、烘焙师等课程培训,帮助更多听障人士掌握一技之长。
和记者聊起听障这个特殊群体的故事,“手语姐姐”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但大家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瞬间。那是发生在几天前的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59位听障人士受邀参加,当中国代表团入场那一刻,所有人突然站起了身,主动用手语“唱”起了国歌,不少人眼眶湿润。每每回忆起这个镜头,加入“手语姐姐”已经两年的田美佳,都会用鼓舞和震撼来形容,“虽然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但是可以看出来,大家都有一颗澎湃的心,为强大的祖国而自豪。”
这样的自豪,也正得到回馈。在“荷湾·暖咖”,每年初夏到“十一”,听障烘焙师吴静霞都会准备爱心凉茶,为配送小哥、环卫工人带来清凉,社区举办老人集体生日,她还会准备一个生日蛋糕,大家都会用“手语”喊她“霞姐”。翻开《亚运志愿服务手语服务手册》,扉页写着这样一句话:“与人沟通,用他听得懂的语言,他会记在脑子里;但用他自己的语言,他会记在心里。”
这,不仅是“手语姐姐”团队的初心,也正变成一种双向奔赴的爱。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