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 正文

德清七旬匠人街头修鞋40载:过去为了赚钱养家 现在为了方便群众

文章来源:杭州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10-13 16:31:50
  《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net/欢迎您! 

☆ 江南网 ☆欢迎您 

记者 沈晓颜 摄

杭州日报讯 在德清县乾元镇谈家弄,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修鞋老人几乎每天出现在弄堂口,心无旁骛地修补各式鞋子。一辆小三轮、一只工具箱、一把竹椅,是他的全部家当。

他叫孔木林,今年77岁,在谈家弄摆摊“小修小补”鞋子已经40多年。“我一直就在这个位置摆摊,几十年了,位置没变,但是乾元这座古城的变化却是日新月异。”孔木林笑着说。因为手艺精细、价格便宜,孔木林的顾客,除了当地居民,还有不少从县城武康、周边乡镇赶来的群众。

小小修鞋摊,是孔木林对手艺的坚守,也透着古城浓浓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小摊位蕴含“大民生”

“老孔,今天终于守到你了,你看我这鞋子还能补吗?”一大早,64岁的蔡迎月提着一双黑色女士球鞋来找孔木林。

蔡迎月在孔木林这里补鞋已经有30多年了,是名副其实的老主顾。“这是我网购的鞋子,已经穿了两三年了,底子软,穿着舒服,一直舍不得扔。”蔡迎月说,孔木林的手艺好,再破的鞋子到他手里也能焕然一新,而且价格便宜,补一次,又能继续穿上一年。

“这鞋子主要是后跟磨薄了很多,重新胶上一小块后跟底橡胶,边缘打磨平整,就能继续穿,而且更加防滑。”孔木林一边用小刀细细磨平“补丁”的边缘,一边说。这种“规格”的修补,一双鞋子只收费7元。

来孔木林摊位补鞋的人不都是中老年人,也有不少年轻人。从钉跟、改跟到换底、贴底,只要是鞋子方面的问题,都难不倒他。

他跟前的小木箱,就像是一个“百宝箱”,里面放满了各种补鞋的小工具,还有一沓沓补鞋专用的橡胶片,黑色、白色、肉色……根据不同鞋子的颜色选取,修补之后几乎看不出痕迹。

现在出摊更多是为了方便大家

如今,77岁高龄的孔木林出摊频率比过去大大减少。“年轻的时候为了生活没办法,下雨、下雪都要出摊,一做就是一天。现在每月都有退休金拿,出摊更多是为了方便大家。”孔木林说,曾有人为了补鞋,甚至找到他家里,因此只要天气适宜,他都会骑上电动小三轮,在上午出摊半天时间。

孔木林12岁时,父亲去世 ,母亲改嫁,自己则通过别人介绍进入了当时的城关制鞋站当学徒。16岁出师后不久,他被分配到对河口水库当工人,回来时制鞋站已经没有了他的位置。

1982年,孔木林重新拾起老本行,在乾元镇街头摆摊修鞋。从黑色白底的手工布鞋、解放牌胶鞋,到后来的名牌运动鞋、娇贵的皮鞋,孔木林从鞋子的变迁中见证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而立之年到年过古稀,孔木林靠着修鞋手艺养大了一双儿女。如今,他的孙子、外孙都有体面的工作,曾孙已经5岁了。提到这些,孔木林脸上浮现出骄傲且幸福的笑容,“我们这辈人经历过最困难的时期,现在也享受到新时代的阳光了。”

在古城复兴中保留烟火气

“修鞋不是什么热门行业,但是的确能帮助市民,方便大家生活。这门手艺看着不起眼,只能解决一些小问题,但解决的都是实际问题。”乾元镇相关负责人说。

这几年,乾元镇在古城复兴行动中,打造便民生活圈,通过甄选点位,先后在古城直街、谈家弄及医西路等街道开设便民服务点,由民间匠人为居民修鞋、配钥匙、补衣裤及修自行车等,惠及百姓生活。

同时,乾元镇重点突出“人”这一核心,注重烟火气、保留生活味,在服务本地居民的同时,推动更高层次的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该镇整体投入约1.18亿元,在直街未来社区布局医养结合综合体、五星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托幼照护机构、社区老年食堂、数字生活馆等30个项目,满足周边老年人养老、康复、医疗需求,同时兼顾老年人学习、娱乐、交友等综合需求。

推进5分钟街区生活圈、15分钟社区生活圈、30分钟镇区生活圈……乾元镇还打造了一批“乾城市井”便民服务项目、“乾城暖夕阳”空巢送关怀项目等品牌志愿服务项目,探索进村服务模式,每月在固定时间地点将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满足居民对老底子手艺、颐养帮扶等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认同感。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