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要说人到古稀之年,还有什么是放不下的,老苏肯定要挺着胸脯站出来,“有的有的,那肯定有的!”
老苏是施家花园社区居委会兼职委员,今年74岁,20岁出头到黑龙江建设兵团插队10年,再到杭州热水瓶厂上班,经历了很多事。到知天命的年纪,他却爱上了打篮球,一直到现在仍天天活跃在球场。
运河畔,中河高架桥下有半个篮球场地,四周有铁丝网围着,形似一个八角笼,现在被球友们称作“网红球场”,这便是老苏的“桥洞江湖”。
社区顶着压力 打造了一个网红球场
昨天下午4点,户外还是一片热浪,桥洞因为有高架桥的遮蔽,显得格外阴凉,球场迎来了第一波球友。
老苏身穿5号球衣,拎着一只布袋和一个保温瓶,身姿矫健地走了进来,一边跟人打招呼:“不急不急,你们先打。”
老苏住在附近的施家花园小区,每天从家里到球场要走270步路,这个数字他数得清清楚楚。
这个半场现在已经颇具人气,要是来得晚了,场上同时会有六组到八组“4v4”,等一轮就是半个多小时。“现在这里确实是个网红球场啊,日头晒不到,旁边又是京杭大运河,天黑下来,还有阵阵晚风呢……”球友打趣道。
不过要放到八九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高低不平的荒地,堆放着杂物,还偶尔聚集一些打牌的闲散人员。去年,为了迎亚运,社区想找一块场地作为市民运动、健身的区域,物色许久后挑中了这片桥下公共空间。
社区上报街道,立即敲定了改造方案和预算,然而却遭到了个别居民的投诉。反对者以为是业委会出资,便说:“就那么几个人爱好打球,怎么能拿大家的钱办少数人的事情?”针对社区书记的举报还惊动了有关部门调查,改造计划差点泡汤。
好在调查清楚之后,大家仍想把这件事进行下去,最终这片公共空间仍由街道出资打造,得以继续。很快,空地铺上了橡胶,围起了护栏,放上了篮球架。场外多出来的空地,还添置了三四张乒乓球桌。每当早晨、傍晚,附近的年轻人、大爷大妈有的打篮球,有的练乒乓,运动的氛围马上就燃了起来。
来的人一多,场地总得有人照管,社区抽不出人,正好老苏也喜欢,自然而然就当起了管理球场的“掌门人”。
大家前期的努力有了成果,老苏心里挺高兴,但没多久却发现,这还真是件操心事。老苏每天早晨6点半要来球场开门,晚上10点关门。更麻烦的是,球场造好初期,光是漏水问题就折腾了许久。场地上方是高架桥,每逢下雨天,高架桥面预制板间的缝隙会有雨水排下,大雨的时候更是像自来水一样“哗啦啦”地流。
长期泡水,容易损伤塑胶场地不说,居民运动还容易摔跤。老苏一次次让施工单位来修缮,到最后工人也被老苏感动了,“看他这把年纪爱运动,还要坚持给大家创造条件,真的很难得。”工人前后总共来了6趟,终于把漏水问题彻底解决了。
年近半百进军篮球界 74岁成了“老库里”
“哈哈,你想不到吧,这样一个草根的场地还有很多故事呢……”老苏笑了,话说到一半,被场上朋友叫去组队。
老苏个头不高,1.7米不到,身材精瘦,六块腹肌若隐若现。一开局,他就不时利用队友的跑位,灵活地甩开防守人,一会出现在三分线底角,一会又跑到弧顶。
老年人在场上打球,不会费力往内线突破,也不会花里胡哨地炫技,接球后若是没有好的传导机会,抬手就是一记闷射,快速终结进攻。不熟悉老苏套路的,或是防守懈怠点的,几个回合就容易漏人,频频失分。
场下观众也乐得替这位长者吆喝,“把球给老苏!”“老苏,又进了,我给你数着呢!”“老苏变成NBA‘老库里’了。”
在球场上,大家都喊“老苏”,却少有人知道老苏的全名——苏必立。
老苏20岁出头到黑龙江建设兵团插队,造房子、打铁、修路、造桥、开拖拉机,啥都干过,10年后回到杭州,在热水瓶厂工作。45岁那年,老苏开始潜心研究股票,买报纸、看书、查资料……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十多年里,老苏靠炒股赚了不少钱,他的股市账号还是浙江省第25个开户的。
快到50岁的年纪,老苏才正式进军篮球界。那年老苏身体不太好,高血压、心脏病都找上门来,医院曾下了两次病危通知单,老苏妻子都被吓得哭了。医生告诫他不能做剧烈运动,老苏便开始打太极拳,“后来我发现还是打篮球比较通气,现在血压、心脏都挺好。”场下休息的间隙,老苏说起这些时云淡风轻,旁边几位收汗的年轻人倒是听得目瞪口呆。
“掌门人”立下规矩 “桥洞江湖”禁烟禁架
“桥洞江湖”的“掌门人”管起这片球场来,是有自己的“门规”的。
正值暑假,家住附近的中小学生常来打球,下午时不时还有成年人来,场子毕竟是大家的,为避免混乱,老苏就定下了规矩——上午7点到下午3点,照顾未成年球友的权益;下午3点以后,球场交给成年人。所谓成年人,其实有半数要算中老年人了。
“野球场”里,难免有人场下休息时要抽一两支烟。但在老苏这儿就行不通了——要抽,请你到外面去。最初,他劝抽烟的人,没少被人呛:“你凭啥来管我?”
“不管是谁,大家既然来打球,都是朋友,这个氛围要养成。”老苏还是挺客气的。那人再回怼:“你又不是工作人员,凭什么?”
老苏苦口婆心地劝道:“我真是球场管理员,你要是喜欢打球,给我个面子。”这时,边上的球友都站出来帮老苏说话了——“老苏也是为了大家好。”
真碰上屡劝不听的,老苏也会发火,“球还给我,我把灯关了,锁门回家!”这下,再犟的人也立刻安静了……
在“桥洞江湖”,还有一条规矩——禁止用身体对抗。有一次,两个气盛的年轻人在内线拱了好几次,急眼了,正是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老苏跑上来摆摆手,“不要这样打、不要这样打。你们两个都下去冷静冷静。”
在拉扯的过程中,老苏手上也不小心被挖破一层皮,正好可以“借题发挥”了,“大家来这里就是为了出出汗,打打养身球,我一个老头子,手都被你们搞破了,过不过分?”
老苏当然很紧张,万一球场里闯个祸,社区有压力,自己这个“掌门人”也难堪,“打球么格局大一点咯,输赢有什么关系?有人叫犯规的话,就把球权给他呗。”
大家都服老苏,不仅是因为他的这股热情,还有他把球场管理得井井有条,更是因为老苏劳心劳力地给球友们提供不少服务。好几次场上有人没球,群里喊一声苏大爷,老苏就拎着球来解燃眉之急了。为此,老苏送出去了好几个自己的球。有时候篮网坏了,老苏架着梯子上去换了四五次,这些事情他不说都很少有人察觉。
球风就像人的不同阶段 输赢不重要,格局要大
早晨球场人少,老苏总会来投篮;到下午4点,他又出现在球场,一直打到晚上六七点,几乎雷打不动。唯独周二要缺席,他要跟一帮老球友去球馆打全场,“这是我们定下的规矩。”
桥洞球场里那群五六十岁往上的球友,不少人跟老苏打了二三十年或更久。“年轻时我打得少,人家大个子也不高兴跟我打,到现在,那些人都打不过我。”老苏话锋一转,笑道,“不排除一点点吹牛成分。”
旁边一位叫施长刚的71岁大伯点点头,伸出四根手指,意思是和老苏打球近四十年了,“我们两个都从年轻人打成老头子了。老苏,(投篮)准的。”
“打篮球交起来的朋友都很好的,对年轻人来说,很宝贵。”老苏说,这也是他在球场上主张大家打球以和为贵的原因,输赢不重要。
球品如人品。半年多来,老苏以球会友,交了不少互相欣赏的朋友。“有一个人叫徐晓冬,他打得很好,平时不大发力,偶尔场上发了力,那是大师级的。还有个年轻人叫‘哈登’,一套后撤步华丽得很。”他说,“他们的球风就像人的不同阶段,一个稳重深沉,一个霸气外露。我看他们,就想起自己风华正茂的时光,感觉自己好像也还年轻。”
到一定年纪,没人能抵挡病痛衰老。桥洞球场上一帮老年球友,基本天天都会在微信群里打卡报到,要是哪个人几天没有声响,大家就要担心了: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前一阵,有位本来很活跃的老球友连着一周没在群里发言,老苏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哥生病住院了,有点严重。
很多人问老苏,想打球打到多少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总要打到80岁咯。”说完他又留了点余地,“也不知道能不能,我看还真不一定哦。所以我一点也不敢受伤。”
天色黑了,暑气未散,运河水面上开始映射出城市的灯光。老苏休息好,赤着膊把背心汗水一拧,再往肩上一挂,提起水瓶丢下一句,“老伴叫吃饭了,明朝再会!”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