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 正文

11年前从老家来杭州帮女儿带外孙 小学都没念完的75岁大伯 靠查字典读了200多本书

文章来源:都市快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5-12 09:34:47
  《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net/欢迎您! 

☆ 江南网 ☆欢迎您 

余杭区仁和街道大运河河滨公园,阳光和煦的日子,总能看见一位老人,坐在长凳上,旁边有人下棋观棋,他总是垂着头仔细翻读手中的书本。

昨天,记者见到这位大伯时,他手里捧着一本硬皮书,足有半块砖头厚:《好投资与坏投资》。

老人叫马振武,75岁。从老家陕西乾县来杭州11年了,读书的日子有9年,前段时间刚读完因电视剧大热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

大伯看书很杂,四大名著中,唯独《红楼梦》没读完,“爱情素材的,这个年纪,已经看淡然了”。除了名著,小说诗词、民间故事、外国文学,《曾国藩家书》、《毛泽东选集》……

距离河滨公园几百米,是余杭区仁和街道的党群服务中心。大伯看的书,是从那里的一楼图书馆借的。他有个习惯,随身带一本《新编学生字典》。碰见不认识的字,就翻字典查,现在字典已经破边起毛了。刚开始,一本书里有三分之一字看不懂,现在读书多了,字典也翻得很少了。

“看过一遍,有个印象,再看一遍,记忆和理解就不一样。”大伯说。

马大伯家和图书馆仅隔一条马路,家里也堆放着不少书,外孙的小房间墙上贴着奖状与字帖。大伯还向记者展示外孙的一沓沓红红的荣誉证书,满脸骄傲。

女儿在桐乡上班,女婿在金华工作,一周只能回家一天。

平日里,马大伯除了照顾读小学的外孙,就是读书。只有周末,一家人才团圆一天。

马大伯老家在陕西乾县农村,老伴去世得早,女儿大学毕业来杭州工作。2012年,大伯来到余杭帮女儿带外孙。剩下的时间,看电视只看新闻和天气预报,不打牌不跳广场舞,寂寞的日子打发了两年,2014年街道开办图书馆,马大伯开始把读书当成生活习惯。

“以前一天能读80多页,后来慢慢脑袋疼。”马大伯赶紧到医院查,医生说,老人家,你读书太用力了,颈椎都出毛病了。“现在每天读40多页,中途要活动活动筋骨。”

大伯说,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兄弟姐妹8人,他是老大。没读完小学,就到生产队下地干活,挣工分养家。后来在生产队做记工员,月底统计社员工分,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会写每一个社员的名字。

大伯女儿说,“父亲在老家种地种了一辈子,几乎没走出过家乡,杭州是他走得最远的地方。和很多人家的父亲一样,虽平凡但很了不起!爷爷去世时,我的小叔叔年纪才和我哥哥一般大。父亲用尽心力,带大了他的弟弟妹妹,帮助每个弟弟妹妹成家立业。记得小时候,家乡养牛的人比较多,村里谁家卖牛都会找爸爸估价。他人诚信,邻里很信任,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请他来操办。

“我毕业后一直在杭州上班,有一年回家,看见父亲头发白了,一下子觉得他老了……其实对父亲我蛮愧疚,自己公司从杭州搬到桐乡,平常陪他的时间很少,家里和孩子这些年都是父亲在照顾,家务活他也坚持做,从不愿意麻烦我们,办个老人卡都要跑腿自己去办。不过,每办完一件事,他蛮有小成就感。

“他身体挺好的,不过年龄大了,视力也不好了,我看他现在看书也用上了放大镜……”

仁和街道办工作人员介绍说,马大伯借阅图书的图书馆,是一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节假日不闭馆,馆内面积510平方米,只要拿身份证或市民卡轻轻一刷,自助图书馆的移门就会自动开启,馆内设施完善环境优良,藏书13000余册,国学经典、名人传记、专业著述、生活散记、少儿读物……不管是大人孩子都能找到心仪的书籍,享受阅读的快乐。

“如今在仁和,像马大伯这样的读书爱好者越来越多了……”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