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南薰殿旧藏《历代圣贤半身像·朱熹》
引言
↑清康熙五十三年武英殿刻本李光地编撰《渊鉴斋御纂朱子全书》
第六十六卷
朱熹的《观书有感》诗,凡国人皆耳熟能详。该诗以“方塘活水”之景托物言志,寓物说理,深刻剖析了“格物致知”之理。然而,此景何处?有说在福建尤溪城南南溪书院,有说在浙江淳安瀛山书院……笔者经多方深入实地考察并查阅当地各类史志资料,经研究证实,它确实位于浙江淳安县姜家镇瀛山书院之方塘一景。而且,还有明代著名学者王畿的《瀛山书院记》为证。故特撰此文进一步梳理、探究和论证。
史料考据
瀛山书院和半亩方塘
浙江省淳安县(旧遂安,1958年与淳安合并)西南陲的姜家镇郭村村瀛山之上,现仍矗立着一座千年书院——瀛山书院,书院四周峰峦叠翠,活水清潺。其北麓山下有一半亩开来的方塘掩映在林荫之下,波光粼粼,令人遐想。汩汩流入的溪水,清脆悦耳,仿佛在向人们吟唱着她的心声。瀛山书院“在治(旧遂安县城狮城)北四十里,宋熙宁间(1068-1077),邑人詹安辟建于山之冈,凿方塘于其麓。”①詹安,宋时遂安十六都塘下人(今郭村村),“公讳安,字公修,年二十辞亲人京师为太学知名生……公于传记百家之言,下至阴阳历数无不通晓,淹贯群书,尤深于经术,讲解务通大旨,识古今治乱之要”②。他于北宋熙宁年间在瀛山建书院,瀛山之麓凿方塘,以文学教族戚子弟。这里清楚地记载了瀛山书院和半亩方塘的辟建时间是在北宋。宋大儒朱熹生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所以此书院与方塘要早于朱熹诞辰五十多年,符合“先有方塘,后有方塘诗”之时序。
朱熹与瀛山书院的渊源
要证实瀛山书院的方塘即朱熹《观书有感》诗中的方塘,这要从朱熹与瀛山书院的渊源说起。瀛山书院创建后,詹安躬教五子,皆登进士第,还有詹氏子弟詹大方等十多人考取进士。期间有谢上蔡、赖莱山等知名学者前来讲学、著述,使书院名动州邑,这对经常过往严州又重教崇理的朱熹来说必然为其吸引,此其一;其二詹仪之,詹安之孙,进士出身,累官吏部侍郎权尚书事,知静江军府事,兼两广经略安抚使。詹仪之当初在绍兴二十一年(1151)晋京殿试时,在时称“东南三贤”(朱熹、张栻、吕祖谦)之一的张栻之父张浚的撮合下认识了朱熹的,因为张浚与詹仪之和朱熹的父辈都是过从甚密的好友。这次相识后,詹仪之与朱熹就成了非常亲密的“亦师亦友”关系。如詹仪之就曾参与朱熹与陆九渊等著名的学术争鸣“鹅湖之会”,宋《景定严州续志》卷三“人物”:“淳熙二年(1175),公(詹仪之)知信州,时朱文公(朱熹)、吕成公(吕祖谦)俱在鹅湖(鹅湖之会),往复问辨无虚日……”。朱熹曾称赞詹仪之是“笃志力行,以期入乎圣贤之域”③的学者。清初黄宗羲《宋元学案》称“仪之为晦庵(朱熹)门人”④。正因为两人的这层关系,使朱熹与瀛山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三瀛山书院位于古严州遂安十六都,严州州治梅城,是当年朱熹自福建经江西铅山往来都城临安(杭州)的必经之地。而梅城到瀛山书院的水陆交通非常便利,这也为朱熹来瀛山书院讲学创造了有利条件。有以下史料为证:
宋《景定严州续志》载:“乾道五年(1169),张栻知严州,吕祖谦分教郡庠,仪之方占家食,日以学问为事。”这里讲乾道五年,詹仪之在家等待下一任期,经常到在严州任职的张、吕处“问学”。这年秋天,正好朱熹率弟子来访严州,与张、吕探究“太极之理、中庸、孔孟之义”。詹仪之也有机会参与其中,获益匪浅。就是这一次,詹仪之邀请了朱熹和张栻、吕祖谦一同前来瀛山书院作客并讲学。明万历版《瀛山志略》卷一“营建”载:“瀛山来游者,若子朱子及张南轩(张栻)、吕东莱(吕祖谦),称极盛焉。”讲的就是这次“东南三贤”齐聚瀛山的盛况。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王立斌先生研究指出:“詹仪之邀集朱熹、张栻、吕祖谦相聚浙江遂安瀛山书院,探讨孔、孟、周、程以来道学传统的传承与当下理学分支,围绕‘尊德性、道问学’提出了如何做好江西陆九渊‘心学’新起的‘同一归宿’相互切磋、交流。从而奠定了淳熙二年(1175)由吕祖谦发起,朱、陆三方参与的信州鹅湖之会”⑤。即瀛山相聚是鹅湖之会的前奏。
距瀛山书院十多里路的康塘村有《康塘洪氏宗谱》,宗谱卷一有朱熹《康塘洪氏旧谱引》、卷十一有朱熹《康塘三瑞堂记》《康塘百琴楼歌》等文。谱引:“余居鉴湖,访友康塘,览其家谱,以嗣以续,如视诸掌,其子若孙之贤可知矣……”落款“宋淳熙已酉(1189)二月,新安朱熹。”上述“鉴湖”即方塘附近的庄口自然村,是朱熹来瀛山书院时的住所。“康塘”为去方塘的必经之地,朱熹每次过康塘都会拜会好友洪志曾,洪志曾是詹仪之的表亲。《康塘三瑞堂记》有:“岁在辛卯(1171),余访友遂安。”、“后二岁(1173),洪公新其祠,余再至”等句。落款“淳熙甲午(1174),新安朱熹记”。遂安杨氏族谱有朱熹《原序》:“予因访詹友体仁(仪之)先生,詹友与杨氏世戚,持杨氏之家乘揖予而言曰:杨氏自汉迄唐,伟人先哲继踵,……敢丐先生之文,为我辉煌杨氏之谱……”。落款“宋淳熙丁未(1187)夏月端阳日,新安朱熹谨撰”。遂安严氏有朱熹《宗谱叙》:“今淳熙戊申(1188)冬,以理学访遂阳詹氏讳仪之于瀛山书院,论大学格致章与治道安危之要”。落款“新安婺源进士朱熹”。朱熹还曾为遂安姜氏《姜太公家教》题简首“传家至宝”,并跋“淳熙丁未(1187)春王正月,过遂安瀛山书院,访詹仪之先生,辨难格致之章。讨论之余,先生偶持姜氏所藏太公家教示熹,俾题简首以昭后世。熹受阅之,顾谓先生曰:此虽家教,实可教天下者也。姜氏能藏此书,真能绳其祖武,超出寻常矣。敬书‘传家至宝’于其简首云”。落款:“新安晦翁朱熹拜撰。”上述所记载的各时间节点以及朱熹为遂安各家族宗谱所撰文字,足可证明朱熹曾经多次来瀛山书院会友、讲学,也说明朱熹与詹仪之的关系是何其密切,与瀛山书院的渊源是何其深厚。
朱熹《观书有感》诗作于瀛山书院
绘于清光绪丙申年的《百琴楼图》
查朱子相关文集及历代《千家诗》集,对朱熹《观书有感》诗的创作时间、地点、缘起均无明说。在瀛山书院附近康塘村的《康塘洪氏宗谱》卷十一收录有朱熹《康塘百琴楼歌》。序言:“余尝习静于银峰之半亩方塘,时与洪子守成昆仲会文百琴楼中……”朱熹说他曾经“习静”于银峰之半亩方塘,“习静”即进行哲学思考,即在作此歌之前朱熹曾哲学思考“于银峰之半亩方塘”。此“哲学思考”经分析推断,即实指朱熹的《观书有感》诗。而且,序言中也直接点出了《观书有感》诗中的“半亩方塘”,其地点就在“银峰”。“银峰”即瀛山,因为朱熹在作《百琴楼歌》时瀛山还叫“银峰”,淳熙二年(1175)詹安五世孙詹骙中状元后,改“银峰”为“瀛山”,改“双桂书堂”为“瀛山书院”。故《百琴楼歌》很明确作于1175年之前,而通过该序言又可推断《观书有感》诗又形成于《百琴楼歌》之前。故朱熹的《观书有感》诗当形成于淳熙甲午(1174)之前和清王懋竑《朱子年谱》认为的乾道二年(1166)之后这个时段。这一时期,朱熹来瀛山书院从相关文献显示已有四次,实际兴许更多。为此,朱熹的《康塘百琴楼歌》序言是《观书有感》诗作于瀛山书院半亩方塘的重大发现和重要依据。同时,《百琴楼歌》又详实地记录了朱熹在康塘会文盛况,这也充分证实朱熹在遂安频繁活动的事实。
在瀛山书院半亩方塘畔得源亭内,还保存着一通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观书有感》诗碑。除全诗正文外,有跋“朱子访詹虚舟先生,游此观书有感而作”。落款“辛卯仲春南州后学闵鑑重书。”这里需特别关注“重书”二字,说明之前还有同样的诗碑。清乾隆三十九年四刻《瀛山书院志》卷之一“形胜”载:
“方塘诗碑,在今之得源亭,古碣剥落。万历壬寅,方世敏重勒,跋其后云:‘朱子访詹虚舟先生游此,观书有感而作。’近更中断,乾隆三十六年伐石重刊,南州闵邑侯书丹,断碣移置山上。”
这里讲的“乾隆三十六年伐石重刊”的就是现存于得源亭中的诗碑,距今248年。“移置山上”的那通是“万历壬寅(1602),方世敏重勒”,距今419年,它也是“重勒”。故推断之前还有距朱熹年代更近的诗碑,现存诗碑应属第三次刊刻。由此可以明确瀛山书院自朱熹作《观书有感》诗之后就一直有方塘诗碑留存,且为“朱子访詹虚舟先生游此,观书有感而作”的事实。
瀛山书院还保留另一通明代隆庆三年(1569)的《瀛山书院记》碑刻。此碑高2.1米,宽1.2米,为著名学者“越中名贤”王畿所撰,王畿门生、时任遂安县令周恪书丹。该碑虽然有所残缺,但全文能从1990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日本藏罕见中国地方志丛刊》杨守仁、徐楚修纂的明万历《严州府志》的艺文中找到。其开篇“遂境多崇山,瀛山距邑西北四十里。宋熙宁时,有詹安者构书院于其岗,群族戚子弟而教之。山下凿池引泉,注之为方塘,以便游息……厥后,孙仪之始慨然有志于学。仪之举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累官吏部侍郎。淳熙中,与朱晦翁相友善,常往来山中论格致之学,因为题《方塘诗》(《观书有感》诗)以见志。”这里讲述了瀛山书院创建、方塘开凿、办学、朱熹与书院及詹仪之的关系,并明确朱熹来书院的时间是“淳熙中”,目的是与詹仪之“论格致之学”,在此过程中“题《方塘诗》以见志”。即朱熹与詹仪之讨论“格致之学”的同时,作了《方塘诗》以抒发讨论之“心得”,即朱熹《康塘百琴楼歌》序言中所谓的“习静”。王畿进士出身,王阳明高足,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且作该记时已七十一岁,德高名重,故他的碑记是具有学术性、可据性和权威性的。
民国修建瀛山书院记碑
王阳明的另一位学生、明中后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德洪也曾亲莅瀛山,作《瀛山三贤祠记》⑥开篇即“余读晦庵朱先生《方塘诗》,乃叹曰:此朱子悟道之言乎?其所以上承千圣之绪,下启后学之端,尽见于是诗矣……方塘在遂安瀛山之麓,晦庵尝自婺访詹虚舟仪之,往来论学于斯……追寻朱子悔悟之言,始信朱子学有原本,达圣道之渊微矣……以其方塘之咏,一鉴澄清,云影天光,上下掩映,想见其胸中空洞,万象森列噫,亦何自而得此哉。源头活水,流而不息,言有本也。夫学莫贵于自得,斯逢源资深,道义之出无穷……”钱德洪盛赞朱熹的《方塘诗》为“悟道之言”,同时明确指出诗中的方塘在瀛山书院。还对全诗进行深入剖析,认为朱熹通过《方塘诗》表达了“夫学莫贵于自得”的问学观。正因为朱熹的《观书有感》诗作于瀛山书院,故历代以来的《严州府志》《遂安县志》都收录了该诗,这也证明该诗出自瀛山书院是历来当地州邑政、学两界的共识。
瀛山书院的《观书有感》诗境
淳安瀛山书院(图自 淳安县博物馆)
朱熹《观书有感》诗是他在瀛山方塘与詹仪之商补《大学格致》和读书交流并面对方塘实景、临流而赋成之千古绝唱。方塘在瀛山之麓的马凹里(因宋时詹氏家族拴马之地而得名)。这里是塘下詹氏家族的后花园,除半亩方塘之外,当时还有方塘亭、传桂堂、熏陶所、虚舟斋等建筑,这一区域是学子游息和宾客接待之地。明万历三十年《瀛山志略》对方塘描述为:“方塘在瀛山下,地僻静可以涤俗,即朱子题诗处也。”现在的方塘虽几经疏浚修砌,但边沿的位置一直遵循原迹,实际边长是18×18.2米,面积327.6平方米,近半亩。
《瀛山志略》记载两宋时期的方塘周遭均为詹家花园,林木葱郁。方塘源肇迹于浙皖交界的白际山脉歙岭支脉观音岭,里面居住着两个古村落,一谓源头村,一谓半源村,此源深十多里,溪流清泚,暑冬不涸。瀛溪自方塘源东南流抵瀛山析为二:一注今渠,缠山后由西而南汇入郁川溪;一沿古道注入方塘,即“朱子所谓‘惟有源头活水来’是也”。得源亭诗碑中也是此“惟”,碑、文一致。
瀛山书院清代方宏绶立方塘碑
清嘉庆丙子版《注释千家诗》中朱熹《观书有感》后一句“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释“半亩方塘皆方寸心地也,一鉴开则理欲净矣……后二句言其所以如此,由其深造自得而资深,有逢源之妙也。”这里把“半亩方塘”比作“方寸心地”,不是实指。“为”作“因为”解。上海锦章图书局《绘图千家诗注释》中所收该诗后一句为“谓有源头活水来。”注释“半亩方塘,言其小也。”“谓”设为答词,作“认为、以为”解。《瀛山志略》和方塘诗碑留传的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半亩方塘”是实指,“天光云影”是方塘活水鉴映之中的自然景致。后两句问:它为什么这么清?答:只有源头活水来。“惟”作“只有”解,而“源头”有方塘源和源头村,“活水来”有长流不竭的瀛溪活水,都是实指。诗中所有描绘的景物,在这里都能一一对应。对照“为”、“谓”、“惟”三字,笔者以为“惟”最为精确。因为从瀛山书院半亩方塘、源头及瀛溪活水的客观存在和天光云影的自然景象,在身临其境中是最容易感知到方塘活水“清如许”的原因就是“惟有原头活水来”这一答案的,是很明确的“只有”,而不是答疑式的“因为”或“认为”。所以,瀛山书院的半亩方塘有着最为真实、完整的朱熹《观书有感》诗境,是完全符合该诗出处之地理、人文条件的。
朱熹讲学及其诗文
对瀛山书院和淳安的深远影响
▲ 瀛山书院遗址“半亩方塘”和“得源亭”
瀛山书院自创办以来能够屡废屡兴,其内在动因主要在于朱熹讲学及其诗文在这里的突出影响力。如明隆庆年间的恢复,也始于遂安县令周恪寻访朱熹题咏方塘遗迹之因。而明万历年间,张居正禁毁天下书院,瀛山书院也在其列,当时方应时就是以“朱子过化之地,为后人祭祀朱文公之所”呈辨而幸免。明末以后,瀛山书院又以朱文公立户,制订《格致学规》,因此得到了不断加持,屡废屡兴,一直办学到解放初期。近年来,随着姜家文旅兴镇步伐的不断加快,瀛山书院的恢复保护又提上议事日程。2020年6月,瀛山书院完成修复和展陈,正式对外开放。
↑《朱熹集》卷三十九《答许顺之》书信十一
朱熹的《观书有感》诗和《康塘百琴楼歌》吸引后学纷纷效仿并和咏、酬唱,因此而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如明周可教《咏方塘和文公原韵》、余国桢《瀛山书院歌》,清郑禹畴《方塘赋》等等,还有很多步方塘韵、和方塘诗等。瀛山书院志中收有220首,遂安县志中收有与瀛山书院相关诗词62首,当地各家族宗谱中有与书院相关诗词110多首。《观书有感》诗让这里的民风乡俗也始终散发着浓浓的诗韵书香,使文化活水在此源远流长。
朱熹在瀛山书院题诗讲学之后,其诗文的流传及学术思想对淳安乃至整个古严州的影响都非常巨大,促使当地科甲蝉联,人才辈出。如淳熙二年,詹骙状元及第,詹氏43人中举,出现“两宋科举,詹氏为最”之盛况。明清以后,理学是当地教育、学术和思想发展的精神核心。淳安以瀛山书院为依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理学研习群体。他们坚守不渝,祖述朱子之学,代代相传。理学教育又成为地方各大家族的家学渊源,如银峰、狮城、贺城方氏,泮塘毛氏、姜家姜氏等都是当地有名的理学世家。理学授受、研习和传承成为数百年来淳安文化教育的一种社会风尚,因而史称“文献名邦”。
淳安瀛山书院(图自 淳安县博物馆)
总之,朱熹《观书有感》诗出自瀛山书院是有据可凭的,瀛山书院的半亩方塘也是自北宋以来就真实存在的。通过这次考察和研究分析,所获考察资料和研究成果,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界共鸣,为朱熹《观书有感》诗提供一份有价值的研究史料。
①明万历四十年版《遂安县志》卷一318页。
②《东源詹氏宗谱》卷九墓志6页。
③宋朱熹:《祭詹侍郎文》,《朱文公文集》卷87。
④清黄宗曦:《晦庵学案》,《宋元学案》卷48。
⑤王立斌: 《詹仪之发起瀛山相聚到鹅湖朱陆之辩——鹅湖之会始末考》,浙江《儒学天地》2020年第三期41页。
⑥钱德洪:《瀛山三贤祠记》,民国十九年《遂安县志》卷十艺文记61页。
作者:汪永明
本文原载千岛湖杂志2022年第2期
▼延伸阅读▼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