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自《沈氏家乘》
沈括是宋代著名的科学家,1095年,沈括在镇江病逝后,家人根据其身前遗愿,将其葬回家乡杭州。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杭州市良渚街道安溪村已经发现了沈括墓。2009年,该墓被杭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但关于这个墓,却一直存有争议。
理由有两个:一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予家祖茔在钱塘西溪”。于是有人提出,他的祖上都葬于西溪,沈括没道理葬于安溪;二是沈括墓没见墓碑(现在的墓碑是后人重做的)。没有墓碑,你凭什么说这是沈括墓?
说的人多了,突然觉得这是个问题。就想回答一下。
位于安溪村的沈括墓
本文先说说这个墓是怎么发现的吧。
丁云川是浙江省历史学会理事,杭州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杭州人。沈括墓的发现和重修,与他有关。
丁云川接受媒体采访,介绍沈括墓的发现和重建
据丁云川:2000年的一天,我在《古今谈》杂志中看到一篇文章,介绍沈括一生的成就,提到沈括坟墓在余杭县安溪镇的太平山上。于是,我跑到了安溪,果真找到了太平山。那里有一堵围墙挡住上山的去路,是所精神病院。附近有几尊石俑还站着,我上前察看,头部已经被人敲碎了。是被几个精神病患者砸掉的。不过,我在旁边找到了一块小石碑,上书:余杭县文保点沈括墓。
此时,正好一位农民路过,我问他:“沈括墓的确切地点在什么地方?”农民笑道:“你找到我,算找对人了。我父亲叫陈荣毛,就是发现沈括墓的人,我带你去见他。”
我跟着这位农民到了他家,其父亲当年已经78岁了,不过,说起沈括墓仍然头头是道。
沈括墓前的断头石翁仲
陈荣毛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来后,一直担任上溪村和石矿的书记。七零年代末普查历史文物,余杭县文管所的一位同志对他说:宋代大科学家沈括的墓根据历史记载在太平山,你们在这里挖石矿要多留意,发现情况,就告诉我们。
沈括墓碑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陈荣毛上太平山开石矿,从地底下挖出一个太湖石碑头。这块碑头,雕饰、刻字看上去都挺考究的,遂报告给当地文物局。文管所同志上山一看,碑头正对着石翁仲中间的墓道。根据史书记载沈括墓在太平山的位置和挖掘出的北宋钱币、瓷器物品以及墓葬规格,余杭县文管所断定这应该是沈括墓,并立了一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1986年余杭县将沈括墓为县级文保单位
2009年,杭州市将沈括墓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那天下起了雨,陈荣毛陪我往太平山上走去,说自己也有十多年没来过沈括墓了。走到石翁仲前,他怔住了,咦,墓地怎么变了,上山的路也没有了?他带我走出安康医院,绕开围墙,拨开荆棘,踏着雨中泥路,在一片竹园茶丛中,撩开野草,终于看到了昔日垒石叠起、今日行将湮没的坟墓!“怎么这么快!”只过了二十年,沈括墓已破败了!见此情状,他悲伤起来。
我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设法将沈括墓重新修复起来。
这年7月初,我来到杭州日报,找到当时《下午版》的姜青青同志,对他诉说了沈括墓的景况。他听后心里也很焦急,随即派记者与我一同前往,先作一番调查。
七月盛夏,两位记者顶着烈日与我一起攀上太平山。不久,一篇《沈括墓的“坐标”在哪里》很快见诸报端。见报当天,刚上任不久的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当即作了批示。很快,市园文局文物处的骆平处长来邀我同往沈括墓地。见到那样破败的景象,他很是不安,当即表示,一定要重修沈括墓。他还问我,墓应该怎么修?我说应按宋代的格式修复。
后来的两个月,从设计、施工到已被别单位征用的土地中划出三亩来为沈括墓用,骆平他不顾骨折行走不便,竟日来往于园文局和沈括墓地之间。
2001年9月28日下午,我应邀再度前往沈括墓前。哇!一座按宋代格式建造,颇有气派,修葺一新的沈括墓,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激动极了!骆平说,要是沈括后人见到,该有多么高兴!
丁云川先生这段回忆让我们了解沈括墓的发现和确认过程,极为重要。从这篇访谈,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沈括墓并非没有墓碑,而是在900年的历史中断裂了。
第二,沈括墓的确定也非臆想。根据余杭县文物局的回忆文章,上世纪80年代,在嘉兴图书馆找到一本万历《余杭县志》,上写,沈括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死后葬在钱塘安溪太平山下,正好沈氏家谱也有同样的记载,因此印证了这里就是沈括之墓。1983年在安溪太平山南麓找到墓穴、翁仲。在墓砖堆积层下,采集到北宋青瓷划花碗残片及宋代"元丰、元佑"等年号古钱币数枚,正与墓葬时代、地点吻合。也就是说,沈括墓的发现与历史记载一一对应。
第三,沈括墓得到杭州市历史学会专业人员和杭州园文局文物处专业人员共同认可。
根据以上三点,可以这么说,沈括墓的确认是符合逻辑和认定程序的。
沈括雕像
现在最大的质疑来自沈括“予家祖茔在钱塘西溪”一句。
那么,沈括家族葬于西溪是否就是否定沈括葬于安溪太平山麓的理由呢?我认为不是。原因如下:
一,根据《钱塘沈氏家乘》记载。这部写于民国时代的沈氏家谱,原引陆心源《三续疑年录》记录,明确写到沈括“葬钱塘安溪太平山。”陆心源为清代人,虽然距离宋朝久远,但他的这本书,本就是为文人墨客写传。他能明确写明“钱塘安溪太平山”绝非臆想。
二,更明确的记载是明万历《钱塘县志 安溪纪胜》,“……东明山(旧名古道山),山高可眺浙江,有东明寺、深隐庵,俗传建文帝隐此。……北为峨墅岭、太平山,有沈括、张浚墓。”现在,张浚墓没有找到,就来否定沈括墓,逻辑上不通。
三,1983年,余杭开展全县文物普查,县文物管理局根据《钱江县志》和《钱塘沈氏家乘》找到沈括墓。墓穴出土的北宋青花碗以及熙宁、元丰钱币,与墓葬时代吻合。也就是说,沈括墓的地点与历史记录相符。墓葬品与沈括所处时代相符,可谓一一对应。
四,西溪龙居里与安溪太平山,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沈括家族安葬在西溪龙居里,并不表示沈括的墓一定也在龙居里。事实上,没有一本历史资料记载,沈括葬于西溪龙居里,更别说实物证明了。另外,家族人不葬在一起,屡见不鲜。
五,安溪在宋代,属于广义西溪的一部分。沈氏家族,又是一个大家族,居住地非常广。已经知道的居住地,就有西溪、安溪、德清武康、湖州吴兴等等,至于沈括的后代,分布更广。所以,我们不能排除沈括回葬安溪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当年余杭县确定安溪村的沈括墓,理由是充分的。
本文作者凌洁,沈括研究爱好者。
曾出版《品识沈括》《不同凡响》《漫谈沈括》《〈梦溪笔谈〉解读》四部沈括专著。
▼延伸阅读▼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