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早上6点左右,重庆市铜梁区的张忠勇(化名)就踏上回杭的路,经过高铁动车和网约车的一路颠簸,到了晚上9点,他终于回到了位于杭州临平的出租房里。
第二天7点,张忠勇坐上公司的班车,赶到了位于西湖区科技园区的杭州永创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创智能)一楼的车间里,拿起了10多天没摸过的电焊枪。作为在公司工作十多年的老员工,他现在的工作是给包装设备进行电路的接线安装工作。
和张忠勇一样,正月初七,永创智能的工人都已回到岗位,开始了新一年的生产工作。公司副总经理张彩芹说,为满足业务订单的生产需求,企业目前已实现100%复工复产,保证按时保质地交货。
内需外贸两条腿走路
订单量逐年增长
永创智能,成立于2002年,主营智能包装装备系统的研发制造与运维服务,长期深耕于国内外包装装备行业。据介绍,公司的产品广泛涉及智能包装生产线、标准单机设备、工业机器人以及软件系统等多个领域。除了深耕医药产业外,永创智能的解决方案还拓展到食品、饮料等多个行业。目前,公司已成为全国智能包装装备行业龙头企业。
“公司业务分为国际国内两大板块,其中国内业务占到85%左右。”张彩芹介绍,公司不仅国内业务量在增加,海外市场也在不断开拓中,所以内需外贸的比例这两年变化不大。
“国内业务的增加,得益于新行业、新领域的开拓。”张彩芹说,一方面,国内不少网红饮料品牌的兴起,对包装的需求量在增加,很多快消品由营销公司牵头推出市场,在生产领域处于零起步,迫切需要新建包装生产线;此外,永创智能产品品质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也让很多老用户在升级或扩大产能的时候,选择用永创智能的产品替代原来的进口设备。
“在外贸方面,我们也在不断开拓新市场。”外贸负责人介绍,继去年在俄罗斯拿下大量订单后,今年他们又开拓了东南亚和“一带一路”国家,订单增幅和国内市场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
中专生得到去德国进修机会
工资年年涨让员工有盼头
订单量有了,但也要工人们愿意正月初七就回厂干活。这一点上,永创智能的企业凝聚力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公司长期安排正月初七就正常上班,每年的复工率都非常高,今年一线工人复工复产率基本上达到了100%。”永创智能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小桂说。
小桂解释,永创智能的企业文化就是关注员工的长期发展,让员工在厂里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质,不断增加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像职工在杭州买房、落户、子女就学等方面,公司都会全力提供帮助。
尤其是在帮助员工成长方面,永创智能形成了一种制度。10多年前,张忠勇从最基础的小工干起,现在已经是电工组小组长了。“工资年年涨,在这里干很有成就感,未来有盼头。”张忠勇很实诚地说。
20多年前,绍兴某中专毕业的张志远(化名)刚毕业,就应聘永创智能,成为公司的一位基层技术员。经过公司的不断培养,20多年后,张志远已成为公司电气部门负责人,真正成为公司技术核心骨干了。“至今仍记得2004年的时候,公司第一次派我去德国参展、进修的场景,真的非常激动。一个中专生能得到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张志远说,他只是公司培养人才的一个缩影。现在,公司每年都安排技术人员去国际先进企业进修学习,企业的上升通道向每一位上进的员工敞开。
率先实现“工业上楼”模式
接下来要生产新型机器人
在永创智能办公大楼,一进门你就能看到一个宽敞的咖啡厅。当你以为这只是一幢写字楼时,穿过这个咖啡厅,后面却能看到技术工人正在调试各种型号的包装机。这些设备能在短短数秒内,完成茶饮、牛奶、酒类以及药品的泡罩、装盒、装箱等一整套操作流程,展现了高效的自动化能力。这就是永创智能在西湖区率先实施都市“工业上楼”的创新模式,成为该区首个成功将工业生产全过程迁移至写字楼的典范,实现了高效与环保的完美结合。
“我们大楼外面看似是写字楼,其实都是生产车间。层高超过5米,比普通写字楼高很多,适合工业生产需求;此外,电梯也采用了载重5吨的货梯,中小型设备和叉车都可以轻松上下,这是‘工业上楼’的一大亮点。”永创智能生产负责人说。
将生产与研发紧密相连,实现“分分钟”内的快速响应,正是“工业上楼”的显著优势。在永创智能,整栋楼空间被精心布局:1至7楼专注于车间生产,8至16楼则用于技术研发。这种集中式的空间设计,使得技术研发与产品验证能高效协同,实现全链条运作。
接下来,永创智能还要生产新型机器人。今年1月22日,永创智能成立了浙江涌创人形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业务涵盖智能机器人的研发、销售,以及服务消费机器人的制造与销售等多个领域。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