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周刚,出生于陕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水彩画研究中心主任。撰写的30余篇论文在《新美术》《中国美术》等刊物上发表,在水彩艺术领域深耕多年,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
从陕北的矿工到家乡的乡亲,周刚,这位深深扎根于家乡的艺术家,用画笔记录着身边的生活与人群,他的作品展现了对人们的关注与对时代的思考。在他的画布上,生活的点滴变成了永恒的记忆,艺术的力量也在悄然回馈这片土地。
仰望远山 坚守本土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2024年9月24日至10月29日,周刚在宁波美术馆举办了题为“惟望远山”的个人作品展。此次展览汇集了他近15年来的艺术精华,共展出120余幅水彩画作,全面呈现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深厚积淀和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
展览名称取自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望远山而知不足,知不足而前行”。周刚深有感触地说,“艺术是我心中的一座圣山,只有仰望它,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晓不足才会继续前进”。 对他而言,绘画就是这样一条不断攀登的路,每一次展览既是回顾过往,也是在寻求自我突破。
谈及创作初衷,周刚坚定地表示,他始终坚守本土现实主义绘画的创作观,在艺术表现手段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他笔下描绘的是生他养他的土地上的人和事,是那些真切感受到的生活场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将艺术还给人民,让艺术回归生活,这种理念贯穿于他的每一幅作品之中,也让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尽管展览取得了巨大成功,周刚却表示,短期内不再举办个展,“我画的都是我身边的人和事,那些真实存在过的场景和人物。我要画一些好作品,把艺术还给人民。”对他而言,绘画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一种对现实的关注和记录,一次次落笔,皆是向生命深处的追问与回响。
归乡之旅 把艺术还给人民
周刚的艺术理念根植于对家乡的热爱与对人民的关注。他始终坚信,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把艺术还给人民”,这份理念驱使他年复一年地深入陕北、云南等地,捕捉并呈现那些默默耕耘的劳动者的形象。通过写生、与当地人的交流与互动,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他们的真实生活,也承载着他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真挚情感。
周刚的艺术形式虽不断变化,主题却始终如一。他坚信,绘画的表达方式可以不断革新,从写实到抽象,但艺术的本质应当源于生活,展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情感的生命。无论是细腻的水彩表现,还是广阔的创作空间,他都力求在作品中传达出对社会、对时代、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水彩创作上,他突破传统局限,创作出超大尺幅的作品,并将东方水墨的精神和技法融入其中,努力建构水彩艺术的中国之路,赋予作品更多的文化内涵。
周刚的创作实践,也是一场“归乡之旅”。从2006年起,周刚便开始为矿工造像,创作了大量表现矿工生活题材的作品,同时每年大年初三都会背上画具,奔赴陕北,与农民和矿工们相处、交流、写生、创作。“我想画生我养我的这片厚土。”对他来说,陕北的土地与矿区的劳动者不仅是他艺术创作的对象,更是他心灵深处的力量源泉。
他将美好生活的另一面带到人们面前,“我想画那些和我们同时代的默默无闻的劳动者,我想画他们,我想把艺术还给他们,我就要画陕北的乡亲们,我想把艺术还给陕北的乡亲们。” 在周刚的画中,每一位劳动者的每一张脸庞,都是有血有肉、真实存在的个体,每年的创作都让他与这些地方和人民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份情感贯穿于他作品的每一笔每一画中。
绘画立传 用画笔为时代留痕
在未来的创作规划中,周刚依然坚持以本土现实主义为核心,立志创作几幅具有时代意义的大型作品。他希望通过绘画为中国矿工、农民以及家乡人留下群像,记录他们的生命轨迹和社会价值。他表示,自己已持续描绘矿工群体二十年,未来计划创作一幅包含数十甚至上百位矿工的大型群像画,以此为这个时代的矿工“照一张相”。此外,他也希望通过长期写生积累素材,为中国农民创作一幅同样规模的大型作品。
与此同时,他还计划创作一系列关于家乡人与园林文化的作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对话。他提出,将中国的知识分子置于园林场景之中,与今天的艺术家展开精神层面的对话与交流。此外,他近期在云南展出的《致少年锦时》,则展现了他对个人记忆和时代变迁的思考。他希望未来能创作更好的系列作品,探讨人生的归乡感与时间的流转。
对于周刚而言,艺术不仅是技法的探索,更是情感的寄托与历史的记录。他的未来创作计划,既是对过往二十年艺术旅程的延续,也标志着他对于社会、文化和个体记忆的更深层次表达。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