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娱乐热点 > 正文

读书让他心安,而此心安处是吾乡

文章来源:杭州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6-29 16:10:05
  《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net/欢迎您! 

☆ 江南网 ☆欢迎您 

杭州日报讯 陈纬有一个“买书病”,他说,这病根是小时候落下的。他和孪生兄长陈经在外公、外婆身边长大,外公、外婆爱读书。陈纬记忆最深的是他外婆时常捧着一部竖排民国版的《三国演义》,而他则伏在外婆的背上,好奇的目光透过她的眼镜片瞄一行一行的字。尽管不识字,但外婆的讲述让陈纬神往。这书前有绣像,隔几页就有白描插图,关在家门内临摹这书上的绣像插图,是陈纬兄弟小时候的乐趣,爱画画也是那时候养成的。

陈纬成长的时代是个缺书的时代,小时候受书本的影响基本来自连环画。老街上的新华书店隔段时间会新到几种“小人书”,每有新书陈纬就求爸爸买。拿到新书先是翻开来,贴紧鼻子狠狠吸一口新书的墨香,那是他记忆里最诱人的气味。

阅读一直伴随着陈纬的成长,在他的心里,书中有他的故乡。

讲述人 陈 纬

初中最后一学期,为了能考上好的高中,父母将我们送到离家二十公里外一个大镇上学,寄宿在学校。大镇的书店新书品种多,课余逛书店是打发枯燥日子的唯一快乐。翻译出版的外国名著为我打开了一个个新世界:全套《安徒生童话全集》,还有《勃朗宁夫人诗集》《神曲》等,书中精美的铜版画插图让我爱不释手。家里给的生活费不多,一周就5块钱,书很难买得起。实在忍不住,便向同学3毛2角地借,凑起来买。也想办法在伙食费里扣,每餐用5分钱的豆腐乳、菜汤下饭。为一册新出的缩印版《芥子园画谱》,硬是省下路费,饿着肚子头晕脚软步行二十几公里回家。

高中三年,在同学之间不停流转着新出的文学刊物,《十月》《收获》《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诗刊》《青年文学》,还有《读者文摘》《青年文摘》等通俗期刊,每期必读。那真是文学的黄金时代。

参加工作后,工资不高,买书是我最大的一笔开销。每逢出差,总是不辞劳累,寻遍大大小小的书店、书铺,每次带回一大包的书。结婚有了孩子后,买书成了家里的一项不菲开支。斗大的陋室到处是书,书房与做饭的地方同为一室,我曾给书斋命名为“煮书斋”,多少有点寒酸的自嘲。

1989年,我与几位爱书的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小书店,那时流行三毛的书,书店就叫“三毛书店”。书店开张第一天,我从杭州进来的书竟销售一空。那时流行弗洛伊德、萨特等西方哲学与心理学的书,至今还想不明白这样难懂的书为何那么畅销。

每次进货是一次充满艰辛的旅程。书要到杭州去进货,进货时可以让我肆无忌惮地挑书,心头无比爽快。选好书籍,将一包包书从图书市场拉往长途客车站,装在客车顶上的行李架,覆上一层油布扎紧。当时从杭州到温州没有高速公路,人随货走,途中常常被寒冷与饥饿折磨得无法入眠。到了温州再转车回平阳,要找车站的运输队将书装到往平阳的客车上。这一路要整整颠簸折腾一天一夜,但我每次都十分兴奋。

书店开了好几年,并不怎么赚钱,真正让我能坚持下来的原因是可以堂而皇之地买书,过足买书的瘾。书店越办越穷,家里的书却越来越多,很多朋友笑我:自己开书店自己做顾客。

参加工作多年,购书仍然是家庭日常生活的一大支出。妻一直不解埋怨,每次买书回家都要与她“斗智斗勇”,悄悄进行中,书慢慢占领家里的各个角落。2004年我调到杭州工作,书就运了一卡车。为了装书,杭州新居的每堵墙都安装为书架。书成为最大的“软装”,十分壮观。有一天我指着满墙的书对妻子说:“我没上过大学,之所以今天能来杭州工作,都是因为有这些书。”

妻子说我的这句话让她听明白了,从此不再责怪我买书。

随着生活的改善,已不再为买书而犯愁。书的急剧增量,又成为新的负担。一是读少买多,阅读速度根本就无法跟上,常常自责“欠读书债”。启功先生有句“读日无多慎买书”,真可写照我心。我的老师萧耘春先生生前也常告诫我,人生苦短,没有那么多时间“博览群书”,读书要专精。再是居住的空间迅速被书籍所挤满,书架从一排很快变为两排,地上也叠满了书。家里装不下,办公室的空间又很快装满。我不得不租用地方贮书。

可是依然故我,根本停不下买书的节奏,也不想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书可以从网上快捷购买,买书的劲头更加变本加厉,几乎每天都收到新书。我知道这辈子也无法读完这些书,我没有古人“耽玩典籍,忘寝忘食”那种苦读精神,我也从不奢求书能为我立名成家。我之于书,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热爱。

前年,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在老家南雁山麓购置两套房,一度假住宿,一贮藏书籍。我将杭州的书悉数运回老家,书房满墙皆辟书架,图书分类上架,室内置书桌画案、床榻茶几,窗含烟景,尘虑尽消。常常,立于排得整齐的书架前,好比沐浴一片阳光,真真切切给我无以比拟的精神欢愉。好友温作市君为我集宋人句成联:“归来井邑皆如旧,别后西湖付与谁。”他说,苏轼谪黄州,也有两房,一是临皋亭,居家,一是雪堂,读书。无意间扯上东坡,倒使我想到他的另一个句子:“此心安处是吾乡。”我这安心之乡,便是我这满屋的书了。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