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讯 “每年龙舟鼓一敲,大家都会跑过来了。”你对杭州西溪蒋村一带的端午龙舟赛,可能会有印象。西溪深处,乾隆御赐的蒋村“龙舟胜会”,花式龙舟和花样竞渡,串起杭州人延续千年的端午记忆。
蒋村龙舟胜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疫情的原因已经停摆了三年,今年端午,这一场盛事将重新回归。
6月11日,杭州西湖区蒋村港水上运动基地就有一场预演的龙舟表演,潮新闻记者在现场感受到一场久违的喜庆和张扬。
碧波清浅,昂然的龙头拍打水花,震天的鼓点与号声相互交织……
这是一项求和谐、共欢乐、集人力、聚人心的传统民俗活动,为何一直生生不息,今天的我们又为何如此期待?
龙舟里的“劳斯莱斯”,造价一百多万
今年55岁的蒋村本地人沈春玉黝黑、精瘦。七八岁时,第一次跟着哥哥、爸爸下水划龙舟,一晃已有40多年光景。而对于沈春玉这样土生土长的蒋村人来说,对于龙舟的热忱从未在岁月里消退。
“疫情三年,龙舟胜会停了三年,大家都憋坏了,今天一举行就感觉非常隆重,大家都很踊跃参加,憋足了劲要大干一番。”沈春玉语气里满是激动。
现场,水上最豪华的阵容,当属“半天装”、“满天装”龙舟,大约有20多条龙舟同场竞技。
“满天装龙舟号称龙舟里的‘劳斯莱斯’,旁边的赤膊龙舟过来都会为它靠边。” 沈春玉介绍整装待发的一条“满天装”龙舟,有龙头、龙尾,插满彩旗,最是豪华,“造价要一百多万呢,你看那雕刻的精美程度。”
端午龙舟大都是当地木工师傅制作,像这条“劳斯莱斯”已经使用七八年了;因为疫情尘封了三年,这次重新亮相,十七八个大汉硬是不眠不休组装了一整天。
“那时候,蒋村的男儿就没有不喜欢龙舟、不会划龙舟的”,今年76岁的董阿毛在街坊中名气很大,他也赶到了现场。他12岁时,就自己做小龙舟,到18岁正式成为木工,接手做真正的大龙舟。
据阿毛说,现在蒋村一共有赤膊龙舟两百多艘,半天装龙舟两艘,满天装龙舟一艘。 “满天装和半天装的龙头都是我做的!”
龙头是一艘龙舟的灵魂,一定要神武、霸气,所以最需精雕细琢。手握了近60年刻刀,阿毛早就记不清,自己做了多少只龙头。只是,他感觉这次划龙舟比以往都要热闹。
蒋村划龙舟,从来赛的不是速度
随着锣鼓声起,号声响起,龙船上的船手们动作整齐划一,用桨造浪,一声声振奋的口号与岸边的加油呐喊交相呼应,让现场氛围拉满。
“我们蒋村划龙舟,从来赛的不是速度。” 沈春玉说,而是要看划桨是否整齐有力、踩艄姿态是否优美、龙嘴里是否能压出漂亮的水花。时近端午,蒋村街道周边的水域中时常能够见到操练的龙舟队伍。
在沈春玉眼里,划龙舟是每一个蒋村男人的责任和骄傲。“不管你在外事业有多少成功,也不管你职业是啥,只要是蒋村男人,一到端午,就要回来划龙舟。”沈春玉说。
19岁的帅小伙吴俊毅这次和爸爸、爷爷,组成祖孙三代CP划龙舟。“我今年读大二,小时候划过龙舟,疫情之后我们再次迎来蒋村的盛事,大家都很激动,我肯定要参加。”
“划龙舟体强庆丰年,观龙舟吉利保平安”,早已成了蒋村约定俗成的风俗。今天现场的日头有点晒,在蒋村港水域旁,每一处荫凉的草坡角落里,都活跃着忠实的龙舟观众。
杭州人袁长渭一家五口齐出动,喜气洋洋,像赶一场盛事,才6个月大的小外孙大概是现场最小的观众。“我们特地带宝宝来感受一下蒋村龙舟的精彩,三年没有这样隆重的场面了,真是激动人心啊。”龙舟锣鼓敲响后,袁长渭马上捧着相机满场跑,他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袁长渭现在是西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他感慨道,西湖区蒋村,有着优美的湿地风光,也孕育出了有着蒋村特色的龙舟文化。
在千年的时光中,西溪龙舟文化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端午龙舟胜会之所以长盛不衰,是为了留住心底的乡愁,更重要的是合作、拼搏、奋发向上的龙舟精神代代传承。
一个土生土长的蒋村人告诉记者,蒋村当地素有“端午大过年”的说法。“食唠龙舟廿四开”也是当地一句俗语,意思是龙舟胜会从农历四月二十四就开始准备了。
端午这天,四里八乡的龙舟都来参赛,在外的蒋村人都会回到家乡。男人划龙舟,女人当啦啦队,再吃上一桌团圆龙舟饭,祈求平平安安、风调雨顺。
对他们来说,龙舟胜会不仅是一个仪式,或一场竞赛。它是在外游子离家千里也要奔赴的一场团聚,是每一代蒋村人关于故土乡情的绵长记忆。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