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断 薪火相传
钱江潮涌,运河奔腾。
自2003年“八八战略”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以来,杭州的文化事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十年来,杭州久久为功,唱出了一曲曲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文化之歌,用优秀的作品、杰出的人才、壮大发展的文化产业打造了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推动杭州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
蝴蝶破茧而出的背后,是时间的酝酿与养分的滋养,一个城市在精神内涵上的日新月异也是如此。“不日新者必日退”,关注城市的蝶变,就是关注它背后时间的力量与持之以恒的奋斗。
今天起,我们讲述发生在杭州的“文化蝶变”故事——从人出发,从十年的故事出发,从百年行业的新发展出发。
弦歌不断、薪火相传,让文化的力量继续丰润滋养着大地,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不断刷新发展高度。
(文/张磊)
杭州日报讯 “下个月,我和爱人屈曌洁一起创作的新戏《明月几时》首演,这部戏是关于苏东坡的,到时候来看!”刚一见面,余青峰就向我“发布”了消息。
此次采访的主题就是聊聊这位三获“曹禺奖”的剧作家与杭州的故事。而《明月几时》正是他与杭州故事的最新篇章。
21年前,余青峰在漂泊途中,第一次邂逅杭州,在东坡剧院看戏,也曾漫步苏堤;17年前,他作为人才被引进到杭州,从此安定下来;这些年来,他始终保持高密度的创作状态,创作出一部又一部佳作,捧得一个又一个大奖……
他说,取得今天的成绩,要特别感谢杭州。在他困顿的时候,这座城市收留了他,在他专心创作的时候,这座城市滋养了他。这些年,他深深感受到了杭州对人才的尊重与呵护。
漂泊的“三无”编剧 在这座城市找到了归属感
来杭州之前,余青峰是一个“戏剧流浪汉”。
他原籍福建,1995年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进入福州的一家剧院工作。原本期望能从事戏剧创作,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干各种杂活儿:写报告、弄宣传材料,给领导写发言稿,只有夜深人静时,才能挤出一点时间写剧本。这种与理想相背离的生活,他“忍受”了7年,终于有一天,决心走出去闯一闯。
2002年,余青峰带着6000元钱和自己写的几个剧本,只身去了上海。去上海之前,受一位朋友邀请来杭州看越剧,于是,有了前文中提到的那次与杭州的短暂相遇。
在上海的日子,说是去投奔理想,其实是在漂泊。他居无定所,租住在偏远的郊区,房租一涨,就得往更偏远的地方搬。那时的他,最大的期望就是能有一个剧院愿意排他的戏,能有一个地方让他安心地写戏。但事情并不顺利,为了养活自己,他只能接一些临时性的工作糊口,有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
终于,在2005年,他的剧本《赵氏孤儿》被搬上越剧舞台,引发强烈反响,不仅获得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也为他引来了来自杭州的“橄榄枝”。
当时,杭州市一位主抓文化的领导联系到余青峰,问他愿不愿意来杭州,余青峰以为对方只是随便问问,就随口回答说“愿意”。没想到,隔了几天,他就接到了杭州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2006年11月6日,余青峰作为人才被引进杭州,正式成为杭州市艺术创作中心的专职编剧。
“我当时处在无工作,无工资,无职称的三无状态,特别自卑,是杭州收留了我。”回忆这段经历,余青峰仍有些激动。从此,这位颠沛流离的“三无”编剧不仅有了供他安居的“人才房”,还有了一个可供他自由创作的宽松环境。余青峰说,在杭州,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人才的尊重与呵护,也感受到了文化人的尊严。“它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归属感,仿佛我之前经历的那些坎坷和曲折,都是为来到这里做铺垫。”
在杭州找到酣畅灵感 他三度拿下曹禺剧本奖
来到杭州的余青峰,如鱼得水,过上了他理想中的“最纯粹的生活”。每天只有三件事:采风、阅读、写作。
“杭州丰润的历史底蕴给我以酣畅灵感,宽松的艺术环境给我以自由心态。”仅仅在西湖边走一走,他就遇到了白居易、岳飞、林逋、秋瑾……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随之而来,然后,就是跑书店、泡图书馆,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研究。当心中的故事成形,他就把自己关在房间,不分昼夜畅快淋漓地创作。
就这样,《李清照》《女人街》《大道行吟》《青藤狂歌》《天下第一疏》……一部部引人瞩目的剧作源源不断从他笔端流淌出来,被搬上舞台,并屡获大奖。
众所周知,曹禺剧本奖是我国戏剧文学的最高奖项,也是万千编剧梦寐以求的奖项,能得一次已属不易,而余青峰竟然在10年之内三次捧得此项大奖。2008年,他凭《赵氏孤儿》获得第十八届曹禺剧本奖;2014年凭《青藤狂歌》获得第二十一届曹禺剧本奖;2017年,凭《大清贤相》第三次获得曹禺剧本奖。
舞台上,演着余青峰写的剧本,而杭州,正是余青峰的事业舞台。他把个人的情感倾注在剧中故事里,也倾注给这座“收留了”他的城市。《青藤狂歌》写的是明代文人徐渭的坎坷人生故事,在徐渭身上,余青峰有太多共鸣,他通过这部剧透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道出“心灵的苦难,最值得关照和抚慰”的主旨。当这部剧获得曹禺剧本奖时,余青峰眼含热泪,首先向杭州这座城市表达了深深的谢意:“我要感谢杭州,感谢这座灵秀的城市,给了我无限的创作源泉,给了我愉悦的创作环境。”
既要创新也要守正 将杭州的特质融入骨血
回顾这些年的戏剧生涯,“创新”似乎是余青峰最醒目的标签。
他的《大道行吟》,把孔子搬上了越剧舞台,专家用“石破天惊”来评价它;他的《女人街》,以杭州武林路女装街为创作蓝本,首次本土化制造了一部戏曲“时装剧”;他写的《简爱》,用越剧来演绎西方名著,颠覆了人们对越剧的认知……
这些创新,为他带来了赞誉,也带来争议。“如果没有创新,戏剧就停滞不前了。”他说,“所以,我无所谓,也无所畏,我会不断地创新下去,哪怕有一天只剩下一个观众,我也要创新!”
余青峰的创新,早已不局限于写剧本。2019年,余青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浙江允中也文化传媒公司,他的身份从编剧,拓展为文化创意企业经营者、戏剧制作人、出品人、剧场主理人。过去三年疫情期间,他创新推出了“好腔调”戏曲季,通过“峰剧场”APP,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正版好戏,取得了良好反响。这次尝试,被当作全国“文化数字化”的典型案例,去年登上了《人民日报》。
创新的同时,他更强调“守正”。“传统戏曲中有太多营养有待我们去吸收,去继承。”他说,所有的创新,都只围绕一个主题:让传统戏曲更好地传承下去。传承,是创新的“本源”。
在余青峰看来,杭州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又是开拓创新的活力之城,守正创新,也是杭州的城市特质之一。未来,他将秉承“守正创新”的理念,继续创作一系列杭州人文历史题材作品,除了之前已与观众见面的越剧《李清照》《秋瑾》,即将与观众见面的昆剧《明月几时》,岳飞、林逋、白居易等,都将成为他的“剧中人”。
【记者手记】
人间天堂也是人才的天堂
记者 姜雄
千百年来,杭州被誉为“人间天堂”,不仅是因为经济富庶,更因为有着璀璨的文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从来不缺文化,却始终珍视文化,多年来,杭州文化建设成就光彩夺目。
文艺创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艺创作的核心就是人才。这些年来,杭州用实实在在的政策,热情拥抱文艺人才。
余青峰就是杭州文艺人才的一个代表。
来杭州之前,他是一位有才华,却无工作、无工资、无职称的“三无”编剧。而杭州唯才是举,唯才是用,向他张开了温暖的怀抱,真正体现了这座城市对人才的包容与接纳。
这些年,杭州出台了“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杭州市文化人才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的政策,通过聘请文艺顾问、客座教授和品牌注入、项目合作、来杭旅居等多种方式,打破户籍、身份、学历、专业等体制壁垒,广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文艺人才、名人名家。目前,西溪创意产业园集聚了麦家、余华、蔡志忠等20位名家大师;之江编剧村聘请了刘和平、马继红等17位著名编剧;中国网络作家村签约入驻了唐家三少、月关、管平潮等234位网络作家。
优秀人才的到来,汇聚成强大的创作力量,贡献出大量文艺精品,有力推动了杭州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杭州文艺界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华表奖”、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群众文艺“群星奖”、戏剧“梅花奖”、杂技“金菊奖”、民间文艺“山花奖”、摄影“金像奖”、曲艺“牡丹奖”、鲁迅文学奖等一系列国家最高文艺奖项,其中13部作品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79部作品入选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对人才的“尊重与呵护”,是城市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如今,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杭州正在深入实施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着力打造高能级人才集聚平台,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我们相信,杭州一定会成长为中国文化人才的重要集聚地之一,成为“人才的天堂”。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