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午,室外体感温度高达40℃。
东方润安集团东方特钢有限公司的控制室里凉爽舒适,工人盯着电脑屏幕,掌控着投料、加热、运输等炼钢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一楼之隔、数千平方米的炼钢车间内,通红的成品钢吐着白烟在传送带上穿行,偌大的车间,几乎空无一人。
“那种顶着高温、汗如雨下、灰头土脸炼钢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钢铁工人是‘指上炼钢’——动动手指。”集团科技创新部部长朱惠刚笑着对记者说,从原料下码头运入料厂,到进入烧结、炼钢环节,整个生产流程,工人做得最多的动作,就是看看电脑、点点鼠标。
朱惠刚今年54岁,大学毕业就进入钢铁行业,至今已32年,亲历了东方特钢15年的成长史。
他回忆,刚开始,东方特钢用的是30吨、40吨的小转炉,主要生产热轧硅钢片,市场需求旺盛。那个时候,房地产业兴起,很多同行投产螺纹钢,产量高、效益好、技术门槛低。螺纹钢和硅钢片同属普钢,东方特钢也具备生产能力。但公司经过决策,毅然放弃来钱快的螺纹钢,升级设备上马优特钢棒材线,立志以高品质高等级产品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放弃眼前利益,着眼长远发展,是公司高速发展的基础。”朱惠刚说,理念是发展的引擎,作为传统制造企业,东方特钢能否跟上时代的脚步转型升级,决定着它是生存还是死亡。
作为公司科技创新负责人,近年来,朱惠刚的脚步匆忙:拓展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与公司合作成立创新联合体;拥抱数字时代,积极投入“智改数转网联”、5G运营,推动产品“向高而生”、生产“向智而行”、公司“向下延伸”。
——产品高端化,特钢、导轨、铜业三大主营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船舶、高端汽车、高端电器、特种电缆、移动终端、制冷行业等领域,总投资近12亿元的东方特钢精品棒材生产线项目将于9月底投产,有望解决“卡脖子”的高端特钢材料难题;
——流程智能化,实现了几十个智能化应用业务场景,未来还会更多;
——公司不断挺进下游高端制造,在专业领域实现智能制造和效率品质的世界领先,连续多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火焰在炉内喷射,走进炼钢车间,记者立刻大汗淋漓。“以前炼钢需要人工吹氧,工人扛着氧气管站在炼钢炉旁往炉子里送气,那就是火烤哇。为了防止被灼伤、被火星溅到,必须穿三四毫米厚的帆布工作服,脱下衣服,满身都是盐粒子。”朱惠刚说,现在这个岗位早已被自动氧枪代替,劳动强度降低、精度更高,工作环境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钢铁工人也能穿白衬衫”。
东方特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志郎对此感同身受,他分管环保工作。“以前的钢厂粉尘多,到车间转一圈,戴着口罩还满鼻子灰,只能穿深色工作服。”他说,厂中间有一条东方路,以前只要有车经过,就是浓烟滚滚,感觉像上了战场。
“为了搞好环保工作,公司可以说是‘掘地三尺’。”郑志郎说,为了实现雨污分流、环保装备升级,全厂区的地坪被整体抬高了30厘米,全部绿化、硬化。多年来,公司围绕节能减排、环保治理、废水零排、资源循环等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技改项目,相继完成100余项重大环保改造,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通过验收,累计投入超35亿元。
记者在东方特钢厂区转了一圈,只见绿草如茵,即便是最容易产生烟气粉尘的烧结车间,门前绿植也是一尘不染;厂房外墙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十分醒目。“对于环保的投入,我们董事长明确表示‘上不封顶’。”郑志郎说,公司坚持绿色安全发展,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现在,我可以穿着白衬衫、白鞋在厂区随便走。”他笑着说。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东方润安的一路前行,就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制造业是我市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力。多年来,我市聚焦高端化制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耕实体经济,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数实融合”,纵深开展“十百千”工程。去年,我市新增“灯塔工厂”1家、国家级智能工厂3家、国家5G工厂5家,均实现“零的突破”;获评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平台2家,10家链主企业建成产业链协同平台,带动超1700家本地企业转型升级;4家企业、1家平台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全省第一。数据显示,常州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全省第一,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工业大奖数列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我市同时聚焦高标准治理,让绿色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制定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3家园区、28家企业入围国家绿色制造名单,建成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油站,在全国率先推出地铁乘客“碳减排”账户;获评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受邀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分享常州绿色低碳发展经验。
(记者 芮伟芬)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