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爆料 > 正文

“三组数据”“四张答卷”——五年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常州样本”

文章来源:常州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6-19 12:27:36
  《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net/欢迎您! 

☆ 江南网 ☆欢迎您 

不断突破既往、超越自我,在高质量跨入“GDP万亿之城”后,常州依然永葆奋进姿态“再出发”。

回望走过的五年,发展的道路充满崎岖和困难,也带来机遇和挑战。这五年,全市GDP增长50%,但单位GDP能耗下降了三分之一;工业规模实现翻番,但PM2.5绝对值下降4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三成,城乡收入比却大幅缩小。这“三组数据”,折射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品质”。

五年里,常州紧紧抓住“时与势”,深耕实体经济支撑制造底盘、发力新能源牵引产业破圈、推进中轴枢纽融入新发展格局,完美地交出了“产业、创新、生态、民生”“四张答卷”,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常州样本”。

厚积薄发的“产业答卷”

制造业是常州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力。多年来,常州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在东方润安集团旗下马拉兹(江苏)电梯导轨有限公司,2.4万平方米的巨大车间内,看不到几名工人;生产线上,4道生产工序实现自动化。通过转型,公司完成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全球平均每3台电梯中,就有2台电梯的导轨是“润安造”。

面对奔涌而来的数字时代,延续民族工商业百年基因的常州,把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纵深开展“十链突破、百企领航、千景应用”工程,创建各类示范标杆超300个,打造各类应用场景超1000个。其中,中车铁马“精益生产管理”、星宇车灯“产品数字化研发与设计”等4个场景获评国家优秀案例。数据显示,常州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全省第一,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工业大奖数列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在新能源产业赛道,常州同样跑出了“加速度”。

理想汽车常州智能制造基地总装车间,无人化的AGV小车“闲庭信步”,娴熟地将电动机、密封条、螺栓等上千种零部件运送至相应工位。蜂巢能源工厂的车间内,高速叠片机以0.125秒/片的超高速运转,产线布满机器视觉监测设备,确保比头发丝还薄的隔膜叠入电池内部之后,没有任何褶皱和异物,更没有一丝损伤。

自2019年下线第一台新能源整车以来,常州目前已形成“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网联”产业生态圈。全球动力电池前十名公司中,有4家布局常州,161GWh已建产能居全省首位。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北有“梦想”南有“理想”,更有4家企业上榜全球独角兽,工业体系覆盖了90%以上的门类。在头部企业的牵引下,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国第一,汽车零部件集聚近4000家企业,光伏和风能上下游集齐。今年以来,吸引落户新能源产业项目超80个,投资总额超570亿元。

与时俱进的“创新答卷”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我市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浩万新能源科技公司IM一体化智能底盘生产线,全球首创,让车辆生产成本降低30%,能源利用效率提高40%以上。“技术是企业的生命。我们现在手握200多个核心技术专利,具备了全面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研发的硬核实力。”该公司创始人周维表示,浩万始终将“首创精神”贯彻于产品研发全链条,研发经费占全年营收的10%以上。

一大批创新企业唱主角,助力常州蹚出了一条自我革新的发展之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56.2%,R&D经费支出占比提升至3.4%左右;上市企业即将突破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5000家。

从高铁建设到卫星上天,“大国重器”上不断闪耀着“常州元素”;从成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到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从创新高地科教城拔地而起,到南师大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等众多创新平台蔚然成风……回眸“万亿之路”,创新,成为常州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托起城市建设的美好明天。在迈向“万亿之城”的征途上,常州用一系列实在又暖心的举措,彰显爱才、求才的决心,构建“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的品牌吸引力。截至去年底,常州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380人,连续10年居全省第一。近三年,常州建成人才公寓11.77万套,对青年人才给予生活居住“双资助”,让青年英才“拎一个包来、安下一个家、共建一座城”,实现了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绿色低碳的“生态答卷”

绿色,是常州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过去五年,常州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占比80%以上,太湖湖心区水质为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佳,PM2.5绝对值排名、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均达近十年最好水平。

今年5月15日,第十二个“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常州成功举办,不仅让绿色低碳的美丽常州再一次惊艳世界,更为“万亿之城再出发”的征途增添了一抹生态底色。

秉持“始于治理、终于转型”理念,常州谋划实施了“危污乱散低”治理和“智改数转网联”行动,推动乡镇工业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冲锋队”变成转型发展的“先锋队”,常州四大传统产业——纺织、钢铁、涂料、农机,都在绿色化、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找到了发展新出路,在高质量发展中重现“绿水青山”。

依托“两山三水五分田”“一江一河四湖五山”的自然资源禀赋,常州在高分交出“生态答卷”时,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自2017年成为第三批全国低碳试点城市以来,常州积极构建“双碳”政策体系,重点布局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新型碳材料等绿色产业,时代星云、星星充电等企业纷纷发布“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将光伏、储能、充电、检测等要素深度耦合,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当前,常州正聚力建设新能源之都,以新能源产业为笔,绘就“绿水青山”。为此,常州专门成立了新能源集团,统筹城市开放场景资源,让城市成为新能源“发储送用网”各环节的“试验场”;推进交通减碳,着力提升铁路、水路运输比重,争取形成水公铁4:5:1的运输结构;新能源汽车去年渗透率全省第一,新增或更新公交车全部采用清洁能源,建成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油站,成功创建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城市;推进建筑节能,全市累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350万平方米,创成全国唯一“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

共同富裕的“民生答卷”

2021年9月,常州首次提出打造“六个常有”民生服务品牌,即“常有善育”“常有优学”“常有健康”“常有颐养”“常有安居”“常有众扶”,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切入点,优化共同富裕服务供给,促进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常有善育”完善了托育供给体系。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托育机构378家、托位2.11万个,创建省级普惠托育机构43家、示范性托育机构18家。

“常有优学”促进了教育公平普惠。2023年新增幼儿园学位6000个、小学学位2.1万个、初中学位8000个、高中学位6000个。

“常有健康”优化了医疗资源布局。截至2023年底,全市79家基层医疗机构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建成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16个,全市111家医疗机构影像数据全部汇聚至云平台,实现调阅共享、检查互认。

“常有颐养”助力了老年群体安享晚年。全市建有各类养老机构113家,机构床位2.5万余张,2023年建成家庭养老照护床位312张,“银发助餐”工程日均供餐1.78万份。

“常有安居”打造了人才创新创业家园。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5.3万套(间),完成农房改善1.48万余户。

“常有众扶”传递着城市温度。全市培育发展4A级以上社会组织67家,通过福彩公益金专项扶持、社会化资金引入等方式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实施助老、助残、困境儿童帮扶、困难救助等公益项目254个。

五年来,遵循“全生命周期、全领域覆盖、全人群共享”理念,常州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次获得“长安杯”的设区市,让全体市民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中共享高品质生活。

(首席记者 姜小莉)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