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6岁高龄的周玉珍已记不清许多事,但当选南京市第一届人大代表时的情景,她依旧记得,“没有共产党,我这个小媳妇怎能坐进大会堂。”
“在旧中国,我跟很多小媳妇一样,就是洗衣做饭,干家务。”周玉珍感慨,新中国成立后她有两个没想到:没想到能走出家门,到居委会工作;更没有想到的是,她会被选为人大代表,走进大会堂,跟那么多人一起开会、讨论国家大事。
那时在婆家周围,周玉珍是出了名的“热心肠”。街坊邻居谁家请她搭个手帮个忙,她总是一喊就到。谁家闹矛盾了,周玉珍也是跑前忙后帮着调解。新中国成立后,大家就推选她当居委会主任。“居委会主任又不是什么领导,要想有人听你的,就得凡事带头干。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心里有没有大家,大家心里跟明镜似的。也许就因为这些,我被大家选为南京市人大代表,而且一干就是三届。”周玉珍说。
1954年7月12日至15日,南京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那时交通不便,周玉珍和300多位代表一样,一大早起来走着去开会。走进设在北京东路南京市政府大院里的会场时,周玉珍感慨,没想到旧社会的小媳妇有一天也能和这么多人一起,讨论决定国家大事。“我细一琢磨,这不是我个人有多厉害,而是共产党来了,新中国跟以前不一样了,人民可以当家作主。我就感到共产党对咱老百姓真好,决心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努力为大伙做点事。”
也因此,周玉珍特别珍惜人大代表这份荣誉,不仅当代表事事认真,而且干工作事事领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第一批人民志愿军回国,周玉珍组织社区群众接待光荣凯旋的志愿军战士们。想到自己是人大代表,千万不能“落后”,于是周玉珍在家带头安顿20多位志愿军战士。
“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吃了很多苦,我们都打心眼里想着好好犒劳他们。当时生活条件有限,说是犒劳其实也就是弄个猪肝面什么的。”周玉珍回忆,后来志愿军战士离开南京时,和群众依依不舍,好多战士给群众留下照片表示感谢。直到现在,周玉珍都珍藏着志愿军战士赠予的百余张照片。
“70年过去了,我也快一百岁了,但我还记得当选人大代表时的情景。”周玉珍说,人大代表不是什么官职,而是一份责任,要热心为老百姓服务,把大家的困难反映给党委政府,真正帮老百姓解决问题,“‘人大代表为人民’,我一直记得。”
7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让许多周玉珍这样的普通人“坐进大会堂”参与国家大事。时钟拨转到2008年1月,首次参加省人代会的新一届江苏省人大代表中,第一次有了农民工代表——张家港普坤纺织公司员工潘金凤。
潘金凤是宿迁人,1993年就来到张家港务工。从辛劳的打工经历出发,潘金凤将心比心,看到同事有难事就主动帮上一把。时间长了,大家有什么事也都会找她,“大家就觉得我像他们的知心大姐姐一样。”她很快从新手成长为技术能手,先后担任组长、班长、车间主任助理,所在班组每年产量质量都是全厂最好。张家港这座城市热忱包容地接纳着外来打工者,给予潘金凤一系列荣誉,还拟推荐她当市党代表。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自身的勤奋,让潘金凤最终当选为省人大代表。
收到苏州市人大发来的当选江苏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的短信,潘金凤惊讶又激动,“当时激动得手机都差一点掉地上了。”同事和家人得到消息,既替潘金凤开心,也叮嘱她要好好学习,把人大代表职责履行好。
“第一次开会,除了紧张还是紧张。”当代表那些年,有很多农民工给潘金凤打电话。“我一想到自己是全省900万农民工唯一的人大代表,我怎么能让他们失望呢?”潘金凤给自己定下目标,“不管能发多少声音,但最少要给他们做几件实事。”
会前她到处走访,搜集农民工关心的问题。“那时候大家讨论最多的一个是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险问题,一个是子女教育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大病救助。”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小组讨论中,潘金凤就把大家的担忧提了出来,立即得到时任省领导的回应,“他说,‘你不要担心,你们所想到的,大家都在想办法。’我就觉得蛮感动的。”
5年履职,潘金凤的代表建议基本都得到了高效回应。最让她骄傲和记忆犹新的,是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率先打破省内户籍制,允许农民工子女在暂住地参加高考的建议。当时,一些外来务工子女在父母打工地读到高三,就要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子女照看、学业衔接都成了大问题,有的父母不得不提前辞职陪考。“我们所有人都要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但是我们作为文化大省、教育大省、经济大省,连本省农民工子女都没有办法享受教育改革带来的平等,何谈其他呢?”
带着深厚感情,潘金凤特别希望建议获得采纳。她认真调研,一次次修改斟酌,还拿着设想中的改革方案找老代表提意见。建议提交后受到了高度重视,次日省教育厅就派人当面沟通。“他们说这个可以马上落实。”潘金凤记得,当年9月1日,许多身边人就成了新政策受益者。一位同事的儿子在张家港参加高考,顺利考取山东大学,“她拽着我的手,眼泪都落下来。我自己也蛮为自己骄傲的,因为我觉得至少我这个建议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如果我不提,随着国家的进步,慢慢也会改革,但是改得越慢,影响的人就越多。”
如今,潘金凤依旧关注每年两会召开。她欣喜地看到,新时代以来,来自各个群体的基层代表越来越多,“当了代表后我感到,每个群体都需要对他们比较了解的人发声。现在已经有更多基层代表,他们肯定会把基层的声音都带上去,我觉得这就是社会的进步,更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体现。”
记者 陈月飞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