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南新闻 > 正文

一千多个榫卯拼接!苏州大师恢复“堂名担”制作技艺

文章来源:看苏州客户端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2-07 16:40:48
  《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net/欢迎您! 

☆ 江南网 ☆欢迎您 

  【看苏州专稿 文/视频 丁瑜天】

  11个师傅历经艰辛,耗费1年多时间,运用1000余个榫卯构建拼接而成……最近,一副以缅甸花梨木为主材料的堂名担在阳澄湖畔惊艳出世。

  这副堂名担由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刘宝洪带领团队经过一年多时间亲手制作。在没有图纸留存的情况下,刘宝洪团队历经设计、勾画、雕琢多重步骤,克服重重阻碍。“我想让后人看看今天的匠人能把苏作木雕做到什么程度,让江南文化再次惊艳亮相!”

  堂名担是从前昆曲艺人到人家府上唱堂会时,自己挑过去的“袖珍戏台”。堂名担在苏州仅存两副,分别收藏于苏州博物馆西馆和苏州戏曲博物馆。

  1000多个榫卯构建拼接

  精美绝伦的“袖珍戏台”惊艳亮相

  时间回到解放前,阳澄湖畔一户姓刘的大户人家要办喜事,请了昆曲堂名班到家中唱戏。一时间,戏班子里的人都忙活开了,其中有一组人专门负责将一堆红木雕花板、若干玻璃彩灯和众多细小的构件装箱,挑着担子送至雇主家。到客厅后,戏班子又一块块把构件拼起来,变成了一座雕梁画栋的“小戏台”。点亮玻璃彩灯后,伶人入内,吹拉弹唱,好不精彩。

资料图

  当时娶亲的这户人家,就是刘宝洪的大伯,当年美轮美奂的震撼场面成为了老人一辈子的谈资。“我父亲当年就亲眼见到过那样的场面,听说我要复刻‘堂名担’后,出乎意料地支持我。”

  谈起这一年多的制作,刘宝洪有一点骄傲。“活到这个岁数,应该要为自己留下一点代表作,给后人看看当今的苏作木雕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记者在刘宝洪的工作室“工耕堂”中见到了初露真容的堂名担,复刻的是苏州博物馆西馆中民国时期民间艺人制作的款式。形制似重檐叠楼,装有各色玻璃彩灯,集榫卯、雕刻、簪花等多种工艺于一身,精妙绝伦。

  6个撑拱均以红木雕刻成“狮子戏球”形象,四周围栏镂空雕刻的葫芦和柿子的连枝花纹,柱上也雕刻有百余个憨态可掬的小狮子,它们怀抱彩球昂首端坐其上,显示出百兽之王不可冒犯的威严。

  两侧的屏板上镶嵌有两面交叉的吉祥纹饰,围屏花窗的上方镂空雕刻有梅花,或含苞待放,或吐蕊绽放;中间是一个聚宝盆,左为如意,右为羊角,中间积满元宝,象征着“吉祥如意,财源滚滚”,与最下方的“喜鹊登梅”交相呼应;两板之间镂雕展翅飞翔的蝙蝠与流动的祥云,蕴涵“洪福齐天”之意;花窗边框浅雕竹节纹样,有“竹报平安”、“节节高升”的美好寓意。

  复古也是新生

  用手艺和犟劲打造雕梁画栋

  没有图纸记载,制作工艺早已失传,想要凭空复刻这样一件作品谈何容易?

  刘宝洪下定决心,就带着两个徒弟泡在了苏州博物馆西馆。“我当时就坐在地上看,眼睛一直盯着,心里慢慢构思,渐渐地就想出了办法,脑子里的框架也成型了。”刘宝洪回忆,自己当时在地上坐了几个小时,拍了上千张照片,回来后画了几十张图纸琢磨。

  凭借着自己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苏作木雕经验,以及一股钻研的犟劲,不断推演,不断试错。后来,终于用白木搭建出了一个大概的框架,草稿成行了,大概的方向也就有了。

  “设计图纸不仅要形似,更要把其中图案的典故寓意摸透弄懂,这样做出来的作品才有温度、有灵魂。”为了搞清楚每个图案代表的含义,刘宝洪查阅了各种典籍文献。

  工作室十多个老匠人一起,开料、雕刻、打磨、上漆,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打磨,一座由一千余个构建组成的堂名担,终于初露真容。

  作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宝洪总有一种迫切感,要让传统工艺活起来,新起来。

  他希望把传统家具的制作工艺,用图文的形式固定下来。他耗费心血制作了多本红木家具图集,把每个构建的尺寸都固定好,不差毫厘的让后人有章可循,让技艺完整、完善地传承下去。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