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南新闻 > 正文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无锡高新区“率先”的底气何在?

文章来源:人民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1-27 16:48:33
  《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net/欢迎您! 

☆ 江南网 ☆欢迎您 

  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动员大会现场。崔炜摄

  春节假期还没有过完,兔年奋进的战鼓已经在这里擂响。正月初六早上8点刚过,无锡高新区(新吴区)隆重召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动员大会。

  作为江南工商名城无锡重要的经济板块,无锡高新区1992年获批成立,2015年11月成立新吴区,实行“区政合一”管理体制。在江苏省率先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其底气何在?

  这里连续两年获评江苏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区,连续三年位列中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城区TOP五,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勇夺“四连冠”,在全国173家国家高新区中跻身前20强……

  这里也从最初5.45平方公里的偏僻郊区,发展成为220平方公里的经济强区。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地区生产总值为2430.51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高达1520.1亿元,同比增长5.4%。

  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做好“产城人”的文章在这里是尤为重要的命题。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新吴区委宣传部供图

  产:创新基因驱动高质量发展

  没了人头攒动的忙碌场景,取而代之的是智转数改之后的井然有序。谈起倾力打造的国内首个“锂电池装备智能工厂”,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燕清说,“数智化转型让我们做到了精准化计划、精益化生产、可视化展现、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成了应有之义。”

  过往三年的疫情,并没有给这家光伏和锂电池设备制造商造成发展困扰。“2020年我们营收58.58亿元,2021年增至100.3亿元,去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已经突破了百亿。”在王燕清看来,他们公司的高质量发展,除了抓住市场的机遇,根本上在于对创新的长期坚守。据了解,该企业的研发投入比持续在11%以上,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900余项。

  企业勇于创新,敢于投入,与无锡高新区的创新生态密不可分。去年8月1日,无锡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系统经过两次升级正式投用,这一系统致力于精准描绘企业的创新能力图谱,进而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通过积分和排名,企业可以享受‘荣誉激励、融资增信、政策扶持、重点服务’四大定制化精准服务。”无锡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李振东介绍,该系统里的“太湖积分贷”模块与10家银行合作,构建了21大类、109种金融产品,2021年实现全年科技贷款余额139亿元。同时,对积分较高的企业还将按政策给予进一步的扶持奖励。

  “只有坚持布局建设重大平台,创新动能才会澎湃不竭。”李振东看来,无锡高新区历来重视企业研发机构认定辅导引育,已逐步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比如,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就获批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这也是企业持续成长的核心要素之一”。

  当地还引进和建设了北京大学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北京大学无锡电子设计自动化研究院、MEMS先进感知研发中心、瑞金长三角健康研究院等多个重大创新平台,并在加快推动硅基光电创新平台建设等。

  30多年来,无锡高新区持续攀“高”创“新”。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7亿元跃升至2430.5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400万元增长至242.1亿元;其以无锡4.8%的土地面积、8.7%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市15.6%的地区生产总值。

  “对比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靠前的地区,我区虽然GDP、财政收入等总量规模毫不逊色,物联网、集成电路等‘6+2+X’产业体系特色鲜明,但还存在一些明显短板,若想在高手如林的前20强中继续越位赶超,就必须加快固强补弱、锻长补短,走上更高质量的发展道路。”无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崔荣国表示,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就要全面准确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全系统、全过程。

  无锡高新区与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共同揭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研究中心”。新吴区委宣传部供图

  城:“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城市能级

  1月7日,伯渎河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开建,总建筑面积约2.37万平方米,将打造一座集文化、科普、艺术展览、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片区级文化中心。

  当天,无锡高新区共计开竣工项目210个,总投资613亿元,涉及道桥水利、学校教育、文体设施、科研载体、景观提升等多个民生领域,涵盖民生领域之广、投资规模之大,在当地实属少见。

  无锡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新吴区委副书记、区长章金伟表示,此次集中开竣工是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抓手,更是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关键举措。

  在高新区基础上设立行政区8年来,这里正在从原来的“有产无城”加快走向“产城融合”,这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必选项。

  为此,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等多重战略叠加机遇,无锡高新区“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理念更为鲜明,聚焦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高标准、大手笔优化区域规划,加速从“区”到“城”飞跃发展。

  去年9月24日,无锡高新区(新吴区)举行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产城融合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大会。会上,“一核四心三轴”中心结构体系,构建“两城三区”五大产城融合功能区,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健全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国际化服务、蓝绿空间、农业文旅等支撑体系的现代化城市格局。

  在无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鲁晓军看来,无锡高新区走产城融合发展的道路,把美好城市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以最美的城市承载最优的产业,这是一次从理念、方法到实施的创新。“以前只突出高新区产业经济强的观念将成为过去式,通过三年行动的实施,将深度挖掘和呈现这里的人文底蕴、文化资源、绿色空间、开放空间等,为建设宜居、宜业、宜研、宜文、宜商、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提供了现实基础。”他说。

  “移动大白”开到小区门口,瑞金医院无锡分院专家坐诊。人民网 耿志超摄

  人: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托起群众幸福感

  相秉军是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产城融合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的总责任规划师。在他的理念里,未来,无锡高新区产城深度融合的关键点就是要从物理空间的融合,走向深度以人为中心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充分融合,从老百姓的切身体会中感受到融合。

  每天午后,远洋·太湖宸章小区居民吴阿姨总会在全新打造的健康步道区健身、休闲,她的儿子、儿媳毕业后都在无锡高新区工作,她和老伴则从老家过来帮忙带小孙子。

  “刚来还是有顾虑的,知道这里企业多、机会多、发展好,但也怕我们老人在这里生活不适应、不方便......”生活一年多,吴阿姨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里的宜居,“你看,这个健身步道区很方便,社区的服务也很好,还有养老服务也很到位......”连珠炮式的夸赞,曾经的担忧一扫而光。老两口安心住下来带孙子,小两口得以全身心投入工作。

  这个让吴阿姨感觉很实用的健康步道项目,来自当地正在推行的“健康新吴”计划。“以健康社区建设为抓手,我们不断加强健康场景建设。”新吴区民政卫健局副局长肖雅平介绍,截至目前,全区近四成社区已建成省级健康社区40个、健康主题公园7个、健康小屋14个、健康步道34条,基本形成了供给更充分、价格可承受、服务高品质、监管全覆盖的“老”有优养、“小”有优育服务新格局。

  就医便利是安居的重要保障。当地现已形成了以上海瑞金医院无锡分院为龙头,二级公立医疗机构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社会办医疗机构协同互补的新型城乡医疗服务体系。

  新年伊始,一辆“移动大白”陆续出现在无锡高新区的居民小区和商业广场,这是由新吴区民政和卫生健康局与上海瑞金医院无锡分院联合推出的无锡首辆“移动医疗服务车”。“有专家来到家门口坐诊,还带来了医疗设备、常用药品,太方便了。”1月11日,车子停在了江溪街道叙丰家园的小区广场,61岁的刘宝年拿着问诊单刷卡、缴费,很快取到了药。

  “移动医疗服务模式是我们打通居民健康管理‘最后一公里’的新尝试。除了开展医疗问诊服务,还可以提供新冠疫苗接种服务,实现一车双用。”新吴区民政和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杨坚波说,移动医疗服务车、发热诊疗小屋、紧密型医联体等在内的“一站式诊疗”通过将服务重心前移,与全区各医疗机构、诊疗服务站形成救治合力,大大满足了居民的就医需求。

  仔细翻开无锡高新区2022年的“民生实事清单”,每一项民生工程都见证着当地群众持续攀升的幸福指数。在社会关爱方面,为社会弱势群体解答法律咨询1482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28件;在失业人员再就业项目中,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7036人,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43人;在教育设施方面,梅村实验初中、春明幼儿园、崇德幼儿园新建项目,新城中学、新安实验小学改扩建项目提前完成......

  这一年,无数群众关切的“身边小事”,通过代表票决制完成工作闭环,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去年1月,在新吴区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实行“区政合一”管理体制以来首次实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让人民群众成为民生实事项目的建议者、决策者、监督者和受益者。一年来,这项工作得到了全区70余万市民的高度认可。

  “实际上,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30多年来,我们积累了支撑现代化建设的深厚物质与经济基础,但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文化、养老、安居等民生供给的追求和期待也在不断增长。”崔荣国表示,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