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评价《浙江通志》“是迄今为止最为齐备的浙江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该志共113卷,涵盖浙江省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各方面内容,门类齐全、横不缺项、纵不断线,更设有《越文化专志》《钱塘江专志》《运河专志》等14卷专志,以突出浙江特色。《浙江通志》展示浙江“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的悠久历史,凸显浙江“方志之乡”的文脉传承和鲜明特色,是浙江文化强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浙江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丰硕成果。
为更好地解读《浙江通志》,讲好浙江故事,品鉴浙江韵味,“方志浙江”刊发由省方志办省志工作部组织策划的系列文章,作者有相关卷帙的主编、主纂,有具体撰稿的业务骨干,还有各个部类的责任编辑,他们基于十余载的心路历程和修志实践,从不同视角提供对《浙江通志》编纂的体认与觉解,敬请垂注。
↑2023新春烟花大会 杭州网 王川摄
兔年元宵节,钱塘江畔,璀璨辉煌。一场时隔11年的烟花灯光秀绚丽绽放,近3万发烟花点燃杭城夜空,烟花升腾,满眼星辰。观看市民规模空前,钱江两岸一时万人空巷。
自古以来,通过燃放烟花爆竹来辞旧迎新、祈福禳灾,就是中国传承千年的民俗传统。王安石用“爆竹声中一岁除”,写出宋人燃放爆竹辞旧迎新的习俗;苏味道用“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绘出唐人元宵之夜灯光焰火璀璨辉煌、宵禁放开人声鼎沸的盛况。疫情三年,兔年春节的意义不同往年,杭州用一场盛大的烟花大会,链接年俗的结束与新生活的开始,温暖了广大人心。
民俗,对于现代人而言,就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或似曾相识却不甚了解,或习焉不察而不自知。在中华传统文化日渐复兴的当下,民俗这个“老物件”,也正逐步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半山立夏习俗世代相传 留住记忆与乡愁 杭州网 王川摄
一
何谓民俗?简言之,就是在民间长期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的源头在民间,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创造和结晶,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民俗的底色是文化。文化无形,需要鲜活的载体才能将其具象为文化实体。民俗就是文化具象的鲜活载体。
具象在物质层面上,如饮食、服饰、建筑、绘画艺术等;具象在精神层面上,如岁时节日、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商贸习俗、人生礼俗、方言、信仰习俗、思想观念等。
中国人最喜爱的民俗当属岁时节日。一年四季,各种节日在时光中流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等,时间被一一标注上记号,生活就有了节奏,内心也有了期盼。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物产禀赋造就了不同的民风民俗。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就认为:杭嘉湖平原水乡,为泽国之民;金衢严处丘陵险阻,为山谷之民;宁绍台温连山大海,为海滨之民。不同地区的民俗各有异趣,既鲜活又独特。
杭嘉湖以蚕业为盛,形成丰富的蚕俗。这一带蚕农们流传着“忙一个月,吃一年”的说法。蚕农喜欢在蚕室放一只泥塑彩绘“蚕猫”或贴一张彩绘蚕猫图,俗信以为老鼠就不敢进来了,叫作养蚕猫。
去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的径山茶宴习俗,以茶参禅问道,茶禅一味,令人悠然坐忘。茶宴从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到谢茶退堂,有十多道仪式程序,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
海边的渔民们,向大海讨生活,在旧时代往往九死一生,因而形成独特的渔业生产习俗。出海捕鱼前,他们要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出海一帆风顺、平安归来,俗称“请顺风”。
金华义乌一带“敲糖帮”的故事名闻遐迩,“鸡毛换糖”也成了浙江人艰辛创业的精神象征。早在清乾隆时,义乌农民于每年冬春农闲季节,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用本地特产红糖加花生、芝麻制成饼糖,去外地串村走巷,上门换取禽畜毛骨、废铜烂铁等博取微利。后来操此业人数渐增,发展成为独特行业敲糖帮,渐成组织,形成一套规矩,使“鸡毛换糖”这一行业得以世代相传。
以上所举不一而足。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传统,串珠成链、织锦成缎,共同创造出浙江绵密深厚、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
↑杭州拱墅“运河之春”民俗文化体验周 杭州网 王川摄
二
民俗中蕴含着丰富的仪式,元宵节吃汤圆赏花灯,清明节扫墓祭祖,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端午节赛龙舟吃五黄,等等。人们常说,要带孩子过传统节日,其实就是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通过民俗活动的仪式感来重温历史,体味传统,感受文化,交流情感,传授经验,进而强化每个人心中的文化认同和身份归属。
民间传统观念,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此概念出自党的二十大报告,内涵丰富深厚。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等,这些浸润心底,如呼吸般自然,日日践行却不觉知的中华传统观念都是其所指。因而,在倡导社会文明风气方面,民俗往往能发挥润物无声的意外之效。
民俗中存在大量的交往礼节和禁忌,能在无形中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活动。比如婚丧嫁娶习俗中,亲朋好友间有来有往的祝贺慰问,起到亲情纽带与互帮互助的作用;商业习俗中,诚信戒欺的经营理念,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营商环境;生产习俗中,诸多开发与保护共存的行为,如山林砍伐与封山护林,海产捕捞与禁渔休渔等,都在有意识地把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尺度,从而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起到很好的调适作用。
↑闲林古镇水乡婚礼 杭州网王川摄
三
民俗这个“老物件”,是带着时间讯息的文化使者,是传统文化深处的底层基因,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上具有深层的力量。
在经济社会高速运转,乡土社会日渐远离的当下,很多传统民俗因为没有现实的依托而逐渐僵化,或者消亡。然而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年少时玩过的游戏,唱过的歌谣,吃过的家乡菜,脑海中的风土人情,往往以或深或浅的民俗烙印在我们心底抹上温暖的亮色。现代人普遍存在的乡愁,更多是一种文化乡愁,是对逝去的时光以及附着其上的人、事、物的深切怀念和追忆。而不少耳熟能详的传统民俗活动的缺失和民俗事项的简化,是文化乡愁的重要渊源。
因此,传承、保护和活化传统民俗,对于地方上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浙江省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活化一直不遗余力,编修《浙江通志·民俗志》就是有力举措。
《浙江通志·民俗志》是浙江省重大文化工程《浙江通志》其中一卷,是传承保护浙江民俗文化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近年来全省民俗编纂和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由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牵头,集结省内各大高校权威民俗专家共同修撰而成。全书上溯万年前上山文化稻作习俗的起源,下至21世纪初,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载了浙江民俗的起源、演变及现状。内容详备丰富,涵盖物质生产民俗、商贸民俗、生活民俗、社会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俗、畲族民俗,以及特殊人群民俗等10个方面,体现出浓郁的浙江特色。《民俗志》的出版,在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非遗工作的促进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民俗历来讲究民传官导,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个人息息相关。作为民俗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一份子,我们应更多地亲近优秀传统文化,亲近美好习俗,为良风美俗的传播助一份力,也让自己在传统文化浸润中找到精神的滋养。
▼相关阅读▼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