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大了,老慢病缠身,中医调理很有效,但每个月去大医院定期复查、调药太麻烦。
什么时候大家都能享受到家门口的中医诊疗服务?
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划出时间线:到2025年,我国将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完善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服务“真香”被点赞
诊室门口排长龙
社区中医馆什么样?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今年2月发布的新标准,使用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设立3个以上中医诊室(含治未病室),2个以上中医治疗室;配备10种以上中医诊疗和康复设备;装修装饰体现中医药特色,形成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满足保护患者隐私、无障碍设计要求。
2009年,杭州市拱墅区米市巷社区中医馆挂牌成立,开启浙江先河。
随后,这股扎根最基层的中医诊疗力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普及中医药服务、完善分级诊疗机制的关键一环,家门口看中医在杭州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中医院就在家门口到底有多方便?体验过的老年人最有发言权。
社区中医馆有多受欢迎?医生诊室外排起的长龙是最好的证明。
以前到大医院看中医,路上交通、排队、问诊要花上大半天,如今只要步行5分钟,和医生打个招呼就能成功预约。杭州市文晖街道的李大爷为此点赞。
中药饮片、骨伤治疗,针灸、拔罐、推拿……大医院里有的专业诊疗,在这里一个不落。
王阿姨是四季青街道社区中医馆(杭州市上城区中医院新城院区)的忠实粉丝,她所有的问诊需求几乎都能在这里得到满足。
“我们和医生成了老朋友,社区医生更加了解我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问诊的时候更细致、更温柔。”许大伯说,医生贴心周到的服务让他们这些老年人印象深刻。
便捷、专业、贴心,优质的社区中医诊疗服务让老百姓趋之若鹜。
杭州市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汪泉介绍,2022年,该服务中心全年中医门诊接诊超11万人次,占比超过门诊量的1/3。问诊人群超过一半都是老年人。
名中医搭配新生代
好医生是硬道理
好医生是医院的“硬通货”,也是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最重要的差距。近年来,杭州市各社区中医馆一边引进名老中医坐诊,一边积极积极培养中坚力量,不断壮大基层中医人才队伍。
现在,平日里一号难求的国家级名中医定期在家门口的社区中医馆坐诊。拱墅区大运河国医馆内,被风湿病困扰多年金大伯望着眼前的名老中医范永升充满了信任感。
“社区中医馆不但把专家请到家门口,还不需要专家费。”金大伯开心地竖起大拇指。
除了一线坐诊,中医大咖们还承担着学术传承的重担。拱墅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特地选拔6名优秀学徒,师承范永升、姚新苗两位国家级专家,通过以老带新方式推进全区中医药人才培养。
基层的磨砺加上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社区中医馆的中生代医生迅速成长。在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诸国庆中医师对腰腿痛、强制性脊柱炎等疾病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被杭州市总工会评为先进操作法;冯喆医师参与的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创新及临床规范化应用,获得浙江省科学进步二等奖。在四季青街道社区中医馆,有在编医师50人,硕士以上学历超过20人。经过打磨、锻炼,有3名医生成长为省(市)级名中医。正如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汪泉所说,让百姓就诊更安心,好医生是硬道理。
老传统碰上黑科技
小医馆里有大咖
在杭州市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红石板社区,有一座数字中医馆。传统中医和现代黑科技在这里邂逅,让这座小小的社区中医馆插上“数智”翅膀。
第一个黑科技就是大厅内的中医智能驾驶舱。前来就诊的居民站上智能体重秤,根据语音提示,双手握住屏幕两侧金属把手,点击确认按钮,就能轻松完成诊前采集。系统会根据采集到的健康数据,结合中医体质辨识,生成专属健康画像。就诊中,医生可以根据健康画像,为辖区居民开具健康处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
这座中医馆还有一个会开药方的系统。只要输入患者的症状和诊断,它就会自动开出一张中药方子。
红石板数字中医馆驻点医生张平说,这个智能辅助开方系统生成的方子,既有古代方剂,也有现代经方,大都是经典的传统中药药方。接诊医生可以在经典药方的基础上增减药材和剂量,确保对症下药。
中医问诊需要常年的经验累积,社区中医馆中大多是年轻中医师。功效相近的中药在开方时如何选择,每味中药的剂量该如何把握,是让大家最头疼的问题,有了这个智能开方辅助系统,就像身边多了一位助手,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