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患者,门诊诊间、药房、检查室是我们和医院联结最多的地方。但还有很多我们不曾熟悉的房间、角落,如手术室、病理室等。它们如同一台机器的一个精密零件,维系着医院的正常运作,保护着患者的安全。即日起,记者将带你熟悉杭城各大医院的各个角落,开启一段不一样的“健康新视界”。
浙大二院共有160多间不同功能的手术室,年手术量超24万台。作为一名入职不久的新手记者,我决定到浙二的手术室去亲眼看看医生是如何做手术的。
说起手术室,大家或许会自然而然地生出一份恐惧之情。我对手术室的印象主要来源于影视作品:无影灯下,手术室的氛围令人紧张,医生和护士们不苟言笑,沉默地忙碌着。
怀着强烈的好奇和些许的紧张,在医院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来到了位于解放路院区八号楼四楼的手术室。在进入手术室之前,有严格的准备工作。生平第一次换上绿色的手术服、戴上手术帽,严严实实地绑好医用外科口罩后,我跟着工作人员,穿过长长的走廊,进到手术区。
进入之后,只见长廊两侧是一间间的手术室。每间手术室门上都有一扇小小的正方形玻璃窗,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上午9点,每间手术室里都已经有条不紊地在开展手术。
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我走进了走廊尽头的手术室。手术室很宽敞明亮。不似想象中那般惨白严肃,伴随着麻醉机的运转声,几位医护人员井然有序地进行工作。医护人员告诉我,每台手术都会有一位主刀医生与麻醉师,此外还会有助手医生和洗手护士、巡回护士。
通过观察,我发现:麻醉医生戴的手术帽和其他人不同,是白底印着花纹的,他坐在角落盯着监护仪和呼吸机,守护麻醉状态下的患者;洗手护士第一时间递上医生需要的手术器械;巡回护士不上手术台,已经提前准备好手术所需器械,做整台手术最坚实的“后备军”。
此时,我听到有声音传来:“把上、下角度换一下。”循着声音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台银灰色、顶部方正的大机器,只见一位医生坐在机器前摆弄着什么。随着他手脚并用,手术床上的一台多关节机械臂同步、灵活地随着医生的操作旋转角度并移动着,向病人身体的更深处“探索”。手术台上,病人胸口露出一个极小的微创切口,助手医生站在庞大的四支机械臂边,负责更换器械。“好,可以剪!”主刀医生的话音刚落,清脆的“咔——”响起。
下手术台之后,主刀医生——浙大二院胸外科吴明主任告诉我,这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他所在的位置是操作台,通过操作台内窥镜的三维成像,可以看到放大的手术视野。“这是一位60岁的中央型肺癌女性患者,肿瘤长在肺动脉和主动脉的交界处。这个位置非常敏感,病人需要非常干净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更需要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她一听说我们这里有达芬奇机器人,主动要求做机器人手术。”
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包含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大肠外科、甲状腺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科等。达芬奇机器人的机械臂精准、稳定,可以自由地控制和选择角度,可以在清除肿瘤的同时,更大限度保护患者器官功能,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和出血量,缩短术后恢复期。
“美国几千例的肺癌患者观察研究表明,用达芬奇机器人进行肺癌手术,患者术后发病率更低,生存时间更长。”达芬奇机器人除了对病人恢复更有利,对医生也起到了一定的“解放”作用。“通过高分辨率的三维镜头,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根神经和血管。机器人的机械臂可以实现6个维度的旋转,在淋巴结清扫方面会更有优势。”吴明说。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适合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目前临床上还有很大比例的手术用腔镜进行。如何判定自己的病症是否适合进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呢?医护人员告诉我,可以听取医生建议,综合考虑达芬奇手术与腔镜手术两者的费用及效果差异后,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手术。
在手术楼辗转两部电梯,穿越层层区域,就来到了脑外科手术区。此时神经外科副主任朱君明教授刚做完一台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下一台手术是闭环神经控制器植入术。一台神经外科导航定位机器人被推进手术室,是助力这台手术的“大功臣”。在它的辅助下,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精度。
浙大二院手术室配备了许多手术机器人,除了解放路院区的达芬奇机器人和神经外科导航定位机器人外,还有介入机器人和口腔外科机器人。此外,滨江院区和城东院区都配备了目前最先进的达芬奇机器人,骨科还配有MAKo关节置换机器人,是名副其实的“机器人大院”。
医护人员表示,目前越来越多的专科机器人也在陆续进入临床试验。我们可以相信并期待:在这群“钢铁侠”的辅佐下,未来会有更多的高难度手术得以完美收官。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