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正式开馆。图为中外嘉宾体验馆内数字化展陈设施。 记者 姚颖康 徐彦 倪雁强 摄浙江日报
讯 25日,讲解员韩欣阅见到了第一批来参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的外宾,他们对展厅内的古代绘画兴致盎然——当看到3D打印的石窟寺时,惊讶地反复询问“这真是打印出来的吗”;看到放大数倍的《千里江山图》时充满惊喜,纷纷拿出手机合影拍照;感受宋画之美后,还用波斯语通过AI装置与宋徽宗对话:“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皇帝!”第二届“良渚论坛”期间,由杭州市余杭区政府与浙江大学共建,位于良渚文化核心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开馆,并举办首展“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大展”。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下称“大系”),是2005年习近平同志亲自批准,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大系”以近二十年之功,共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纸、绢(含帛、绫)、麻等材质的中国历代绘画藏品12405件(套),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0卷226册,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集成。走进“大系”典藏馆,由226册“大系”出版物组成的“书林”高耸向天,这是“大系”书籍第一次全部展出;“书林”的一端连接着“大系”的过去:在“镜厅”中,第一次展出“大系”手稿,上面满是编辑们的批注,让我们看到这项重大文化工程的诞生过程;“书林”的另一端连接着“大系”的未来:“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已出版五卷供观众翻阅,讲述衣被天下的丝绸故事,成为“大系”的延伸之作……策展人王小松告诉记者:“这里最初是一座粮仓,经过策展团队的彻底改造,反复打磨十几稿展陈大纲,并且为展厅装饰了大面积来自唐代绘画中的鲜艳色彩,形成了现在的艺术空间。”展览以“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宋韵千载 文脉留芳”“创新转化 无界之境”三大板块呈现,展出1685件宋代(含五代、辽、金)及敦煌藏经洞、黑水城出土同时期绘画高清打样稿档案,全面展现宋代绘画艺术的辉煌成就,是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宋代绘画的首次重大汇聚。“一次能集中看到这么多宋画,在任何展览中都是十分少见的。”王小松说。同时,这里还展出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美美与共:集”展览中的文献批注档案,向观众展示西方世界是如何对中国绘画进行传播研究的。“这画可真美!”来自伊朗的学生玛兹嫣在宋代绘画大师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前感叹,“画中描绘的独特山水场景,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魅力。”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缪哲看来,这是展厅中“公认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画面主体是巍峨高耸的山体,高山仰止,壮气夺人。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丈。画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相较于周围的其他山水画作,它十分简单,却能创造出雄壮的气势。”缪哲说,站在这幅画前,能自然而然地想到美学家温克尔曼说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范宽用前景、中景、远景三段层层递进的音乐式节奏,人物、楼宇和瀑布等比例对比关系,创造了一座耸峙的庞大山体,令人感受山岭之中的生命活力,成为后世掌握北宋山水面貌的典范之据。环顾四周,宋画呈现出的皆是宋人简单、含蓄、谦卑、轻柔之美。《斗浆图》描绘了反映茶文化的南宋风俗“点茶”;《金明池争标图》中的泛龙舟、观水戏与《东京梦华录》中描述的别无二致;分散各地的《睢阳五老图》再聚首,展现栩栩如生的宋代文人气质……展览中,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通过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3D高保真数字测量与重建技术,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八大石窟中的中国四大石窟,以及四川安岳石窟、杭州灵隐飞来峰石窟群等代表性龛像和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塑像、壁画进行等比例复制,让这些不可移动的石窟艺术遗产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收录的海内外珍稀佛教绘画汇聚一堂,再现“佛教中国化”的宏大历史进程。“这是洛阳龙门石窟的古阳洞高树龛。主尊佛首曾被盗流失海外,后经多方努力终于回归。通过三维数字技术和3D打印实现了回归佛首与造像残存的‘身首合一’。”韩欣阅说。展览还通过科技创新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引领观众步入历史画境,感受古画从“静”到“动”、从“历史”到“现实”的艺术生命力;运用VR技术带领观众穿梭历史时空,体悟文物保护的艰辛与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流散世界各地的宋画齐聚故土,破碎的石窟艺术再现原貌,“大系”典藏馆具有非凡的意义。“大系”由《宋画全集》发端,源于古都临安、成于当今杭州,与杭州“千年宋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余杭则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良渚遗址所在地。“大系”作为中华文明自先秦汉唐以来最为详备、极其珍罕的绘画图像文献集成,与良渚文明考古遗存、传世典籍文字文献优势互补,交相辉映,以图像与技术相结合的形式,生动呈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奏响一曲名为“中国”的悠长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