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财经要闻 > 正文

时隔一年多,河坊街的武大郎回来了

文章来源:都市快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2-05 08:22:00
  《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net/欢迎您! 

☆ 江南网 ☆欢迎您 

“我走之前这里一天都没有几个人,现在这么热闹了……”

“河坊街的武大郎烧饼又回来了!”

沿着华光路往南走到河坊街西边入口,没走两步便可以望见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个子小小的武大郎正手拿快板念念有词,路过的游客纷纷停下来围观拍照。

昨天凌晨,在河坊街消失一年多的武大郎从老家江西鹰潭回到了杭州,一大早下了火车还没定好住处,便直奔河坊街重操旧业——卖烧饼。

重启第一天卖了100多只饼

两只箱子中间架一块板子,左边放提前做好的饼,右边一个炉子里放着燃烧的木炭,用来给饼加热。开工第一天匆匆忙忙,武大郎饼摊的行头还比较简单,只出售梅干菜饼、芝麻饼和小酥饼,买梅干菜饼的人是最多的,价格依旧是10元一只。

“我还以为疫情一时半会儿不会结束,我走之前这里一天都没有几个人,没想到现在河坊街这么热闹了!”

武大郎独自一人要回答客人问题、给客人烤饼,时不时还要来一段快板表演,忙得不可开交。太久没有卖烧饼,武大郎的动作显然有些不利索,每卖一只饼,他就输一次密码给手机解锁并打开收款码,动作很慢,以至于后面的人排起了长队,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围观。老板鲁立清提前给他置办了新衣服、新担子、新旗帜,但还没来得及准备收款码,“这段时间实在是太忙了,安排不出人手”。

一直到晚上10点,武大郎才开始收摊,仍然有好奇的游客驻足观望。重启第一天的营业额是1500多元。从早忙到晚的一天,虽然手忙脚乱,却让他感觉日子又有了奔头,“一切都开始好起来了”。

武大郎消失的一年

河坊街有个卖烧饼的武大郎,很多杭州人甚至外地游客都知道,穿一身汗衫褂子,矮矮胖胖的,留着大胡子,模样还真像极了武大郎。

武大郎原名姜爱民,今年已经52岁了,因为长相,他从小便拥有了“武大郎”的外号,也早已认可了这个称呼。在河坊街卖了10多年烧饼,武大郎早已成为了河坊街的一大特色。过去,在热闹的河坊街,他的饼摊总有人围着,多的时候一天营业额能有2000多元。这两年因为疫情,河坊街人流十分惨淡,武大郎也消失了。不少到过河坊街的橙友纷纷发帖感慨:武大郎去了哪里?

2021年10月,因为没有生意,卖烧饼维持不了生计,武大郎回了老家。回老家后,他先是休息了一段时间,然后在老家的眼镜厂做学徒,月薪3000元,学习半年之后上岗成为技术工人,月薪4500元。工作的地方离他家有一公里路,每天早晨7点半上班,中午回家休息一个半小时,晚上7点下班,日子过得很枯燥。听说河坊街生意又好了起来,他便决定回杭州继续卖烧饼,许久未曾面对游人如织的河坊街了,武大郎十分开心,“还是卖饼舒服啊,在老家上班没这里轻松”。

武大郎的饼摊,其实属于一家店。在河坊街东面的路中间有一家武大郎饼店,这是武大郎的东家,他出售的烧饼都在这里做成。为了打造宋韵文化,鲁立清在河坊街开街初期就创办了这家店,店里的历任“武大郎”都曾因为扮演武大郎而引起广泛关注。

姜爱民是第四任武大郎,也是在河坊街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任,自2008年起便一直在这里了。他曾在街头给人擦皮鞋为生,一个偶然的机会被聘请过来当伙计,民间艺人出身的鲁立清给了他一套武大郎谋生的行头,还教了他一段快板,来来往往的游人都十分感兴趣,不少人上前围观拍照,有的还主动合影,生意十分火爆。武大郎的收入从最初的1000元到五六千元,多的时候甚至一个月能有上万元,他还被请到各地区做活动,“大家图的不是烧饼,主要是看个乐呵”。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