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山钩古——黄宾虹宋画研究及其传承”特展
“立最高峰——潘天寿的常变之道”特展
“立最高峰——潘天寿的常变之道”特展
“立最高峰——潘天寿的常变之道”特展
除了“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展外,宋韵今辉艺术特展还有另外四大展览同步在中国美院美术馆亮相,分别是: “夜山钩古——黄宾虹宋画研究及其传承”“立最高峰——潘天寿的常变之道”以及“含英咀华——绘通中西的国美油画”和“典垂百代——两宋书画传习展”。
从宋元明清国宝级真迹,到20世纪中国画大师,这些文脉精华在中国美院美术馆齐聚,是一场历时百年的千年沉淀。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说,我们今天教授中国书画,依旧强调“临、摹、仿、拟”,这绝不是简单的复制模仿或重复,而是与伟大作品直接照面、相契相知,继而自出机杼、别开生面。
在绵延千年的艺术基因链里,作为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两位中国画大师,潘天寿和黄宾虹堪称典型。平时想看他们的真迹,机会并不多,这次大家有眼福了。
“夜山钩古——黄宾虹宋画研究及其传承”特展
欣赏一下黄宾虹的“钩古画法”
在中国绘画史上,黄宾虹和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并称为20世纪四大家。
这次的“黄宾虹作品展”,主要展出黄宾虹各类作品及文献60余件(套)。展品大部分都来自浙江省博物馆馆藏,分为“传模钩古”“登临纪游”“澄怀观化”三个板块,从各个方面观照黄宾虹的宋画研究及其传承。
20世纪50年代,黄宾虹去世后,家人遵照他的遗愿,向浙博捐赠了一万余件黄宾虹的个人藏品和书画作品。黄宾虹的夫人曾说:“以厨房为界,这条门槛外的,皆可取走。”
黄宾虹一生临古不辍,他存世的临古画稿,多用简笔勾勒山水轮廓,他称之为“钩古画法”。钩古是黄宾虹融通古今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解黄宾虹“晚年变法”的重要切入点。
黄宾虹花了20多年时间,研究中国古代书画,专门来临摹宋代山水名家的画稿,从北宋山水到南宋四家“李刘马夏”,但你即使把他们的原作找出来,也看不出黄宾虹临摹的是哪个部分,他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对他来说,山,就是触发他灵感的媒介,你拿着他画的山,去对应,去寻找,是找不到一模一样的山的,因为他画的是他感受到的山的精神,至于山本身长什么样,不重要。”黄宾虹曾提出,“中国画家要拥抱世界。”
潘天寿的课徒稿,学国画的别错过
美术馆二楼展厅的另一边,与黄宾虹作品展相呼应的,是另外一座艺术高峰——“潘天寿作品展”。
厅内展出了潘天寿代表性作品近40件,呈现了潘天寿守常达变、借古开今,为民族艺术增添高阔的求索之路,展品来自潘天寿纪念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和浙江省博物馆馆藏。
看潘天寿的作品很有意思,他会把关键的东西都放在边边角角,中间常常是留白,这跟许多中国画家的布局方式不太一样,越是常见的题材在潘天寿手中,气象越是不同。
除了他风骨遒劲的恢宏巨作,现场还有许多课徒稿。在那个没有网络也没有视频课件的年代,国美国画系老一辈国画大师们靠着自己亲身示范指导学生,形成了一套注重画法规范的教学方法。这其中,课徒稿的作用,尤其重要。
那些高深的画史、画理、画论,经由潘天寿多年的实践和体悟,被画成课徒稿,变得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比如,展览中就有一组潘天寿在20世纪60年代讲解石头的画法,一共五幅示范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说,潘天寿是在浙江山水中孕育出来的一位自己的大师,他在笔墨精神、章法构图、意境格调上将传统中国画推向现代,“我们今天说‘宋韵’江南,不一定只是秀美的,也可以是像潘天寿这样气势雄强的”。
展览信息
展览日期:2023年3月18日至4月16日
开放时间:每日9:00-17:00(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南山路218号)
特别提醒:现场可以拍照,但不能用闪光灯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