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杭州举行,河南老乡向杭州发去贺电。虽然远隔千里,但其实杭州人与河南人是名副其实的“老乡”,而且还是记载在中国文学历史上的、跨越千年也扯不断的那种。
把杭州与河南联系起来,名气最大的一位人物,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是洛阳人。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他在杭州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解决了一系列民生问题。离任以后,他写过很多回忆杭州的诗。例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白居易在杭州仅仅待了三年,离任时非常留恋。多留恋呢?——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西湖留别》”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杭州回舫》”
白居易在洛阳怀念着杭州,杭州人民也在怀念着这位河南籍的父母官。西湖上有一道白沙堤,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白堤叫做“白公堤”。这算不算是古代杭州与洛阳的“双向奔赴”呢?
另一个杭州与河南的情感纽带,是宋代的大诗人苏轼。
苏轼,四川眉山人,他虽不是河南人,但与河南联系紧密。1056年,19岁的苏轼出川赴京,一举而中,留在汴京做官。1071年,因王安石变法之故,苏轼出京任职,第一站就是杭州通判。1085年,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后来因政治排挤再度外调,第一站又是杭州。在杭州期间,他疏浚西湖,设立三塔,建设苏堤,也写下了很多关于杭州的诗篇。
例如:
“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
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
——《送襄阳従事李友谅归钱塘》”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也正是因为苏轼这首诗,西湖才与古代美女西施联系起来,于是有了“西子湖”的别称。
苏轼去世前,遗嘱其弟苏辙“葬我嵩山下”,苏辙依嘱将他葬于河南郏县。这位在河南杭州留下美丽故事的诗人,又回到了河南。
白居易和苏轼在杭州做官,对杭州有很大的贡献。为了纪念他们的功绩,清嘉庆三年(1798年),经大学士阮公提议,在杭州孤山南麓建造了“白苏二公祠”。现在去西湖游览,仍然可以瞻仰二公当年的风采。
古往今来,歌颂西湖的诗篇很多,不过西湖文学的第一首诗,却是一名河南诗人写的。
宋之问,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公元710年,宋之问贬为越州长史,离京赴越,他途中经过杭州,游灵隐寺时,写下了这首《灵隐寺》。
“《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著名的大唐“诗鬼”、洛阳人李贺,也在杭州留下了不灭的痕迹。713年,李贺游历吴越,在杭州苏小小墓前写下了“鬼气森森”的《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苏小小墓》”
↑西子湖畔,西陵桥边的苏小小墓和慕才亭
当中原还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时,也有一些杭州籍诗人,在河南留下过深深的印记。
↑杭州萧山知章村
唐代“饮中八仙”之一的贺知章,越州永兴(杭州萧山区)人。贺知章36岁离开家乡前往帝都洛阳,被武则天钦点,成为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从此开启了他五十年的官宦生涯。当他晚年告老还乡写下《回乡偶书》时,已八十六岁高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唐末诗人罗隐,杭州新城(今杭州富阳)人,他曾赴京应试,但“十上不第”,55岁时归乡,依附吴越王钱镠。罗隐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精神,他在河南游历时留下了不少诗篇。例如:
“《送郑州严员外》
欲将刀笔润王猷,东去先分圣主忧。
满扇好风吹郑圃,一车甘雨别皇州。
尚书碛冷鸿声晚,仆射陂寒树影秋。
从此文星在何处,武牢关外庾公楼。”
“《郑州献卢舍人(时本官王令公收复两京后)》
海槎闲暇阆风轻,不是安流不肯行。
鸡省露浓汤饼熟,凤池烟暖诏书成。
渔筹已合光儒梦,尧印何妨且治兵。
会待两都收复后,右图仪表左题名。”
宋代词人周邦彦,杭州钱塘人,宋神宗时成为太学生,周邦彦作七千言《汴都赋》,受到神宗赏识。当时汴京繁庶,士人寄情声色,歌舞作乐。但久居汴京,也有怀乡的时候,周邦彦在这期间创作了不少怀乡思归的词。
“《苏幕遮·燎沈香》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吴门”指周邦彦的故乡钱塘,在古代属于吴。
“长安”是汉唐首都,这里借指宋朝的京城汴京。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
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
应折柔条过千尺……
——《兰陵王·柳》”
周邦彦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他开了格律词派的先河,在词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121年,周邦彦赴南京(今河南商丘)鸿庆宫就任,不久后病逝,归葬临安府南荡山(杭州西南郊)。
不过真正让杭州与河南有着超越时空般的亲情的,还是在靖康之难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州桥》”
这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州桥》。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定都临安(杭州),大批贵族、士绅、平民渡江南下,从中原迁徙到杭州,从此成为杭州人。而未离开的汴京父老,年年跂足南望,盼王师北上收复中原,与亲人重新团聚。
这,可不就是杭州与开封血浓于水的亲情吗?
中原父老南望之时,南下的士子也在北望。其中最著名的是林升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
还有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陆游是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但他却是在宣和七年(1125年),开封还是北宋都城之时,父亲陆宰入朝述职途中,在淮河舟上出生的。他人生的前两年,在河南荥阳生活。1127年,两岁的陆游见证了汴京的沦陷,几经波折,最后定居越州山阴。
陆游一生都在渴望收复中原,他在《武林》中写道:
“皇舆久驻武林宫,汴雒当时未易同。
广陌有风麈不起,长河无冻水常通。
楼台飞舞祥烟外,鼓笛喧呼明月中。
六十年间几来往,都人谁解记衰翁?
——《武林》”
这些诗句,都是当时南迁的河南老乡期盼国家统一、重回故家的心声。
1186年,陆游奉旨入京(临安)时,在一家旅馆写下著名的《临安春雨初霁》。如今,他写下这首诗的地方已被杭州作为陆游纪念馆。
↑杭州孩儿巷内的陆游纪念馆
较少写国家大事的女词人李清照,也与杭州和开封有着不解之缘。
李清照是山东章丘人,6岁时来到汴京生活,16岁时写出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便轰动了整个京师。繁华的汴京给年少的她留下了一生难忘的回忆。靖康之后,李清照颠沛流离,晚年流落杭州,一次元宵佳节,她想起在东京的那一段时光,写下了《永遇乐》:
“《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年少时,在汴京香车宝马、撚金雪柳,是多么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时光。如今晚年在杭州,同样的元宵佳节,却只能寻寻觅觅、惨惨戚戚,这浓厚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悲,又岂止是她个人之悲?
因为这一次的衣冠南渡,往后的数百年里,诗人写到杭州与开封,就避不开地要写南迁者对汴京的怀想。从南宋到元到明直到清代。如清代黄任的《西湖杂诗》:
“鱼羹宋嫂六桥无,原是樊楼旧酒垆。
宣索可怜停玉食,官家和泪话东都。
——《西湖杂诗五首·其三》”
悠悠九百年时光过去,今天的杭州已成为一座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昔日的西湖在诗人眼中或许隐含着民族被侵略的悲哀,而在新时代的中国,今天的西湖则是日益发展的国家实力的象征。
虽然,今天的杭州,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当年南迁的中原人士后裔;今天的杭州话,也不知道还留有多少中原官话的痕迹;今天的杭州人,更不知道还保留着多少河洛地区的生活气息。但你只要看看西湖上的白堤、苏堤,看那矗立千秋的岳王墓,那满是儿化音的杭州话,甚至今天杭州街头巷尾的河南小吃,你可以发现,有一件事是永远不会磨灭的,那就是——“豫杭一家亲”,这是早已写在文学历史上的事实。
▼相关阅读▼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