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 正文

穿越古今 寻找写作灵感 跟着博物馆达人走进杭州历史

文章来源:每日商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6-13 09:32:51
  《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net/欢迎您! 

☆ 江南网 ☆欢迎您 

两千年前的神奇水晶杯、纯手工青色瓷碗……杭州博物馆的每件藏品都有着奇妙的故事。故事,要跟着对的人听,才更有收获。上周六,商报小记者和杭州图书馆“太阳风”文学社社员一起跟着博物馆达人李涛老师在杭州博物馆寻找写作灵感。

李老师虽然是位理工科专业的大学教师,但多年来奔走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文物遗址,积淀了深厚的文史知识,讲解起来通俗易懂,很多学生亲切地称他“涛神”。

不同年级的同学从李老师的讲述中收获各不相同,有的从展品中读到了古人智慧,有的感受到科技的进步,有的嗅到了文明传承的薪火……他们一一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是博物之旅带给他们的写作灵感,也希望此刻正在读文章的你,有所收获。

本次活动由杭州图书馆主办,美丽杭州志愿服务队提供志愿者支持。

学生投稿

文明薪火,杭博之约

穿过喧闹的河坊街,走过一小段幽静的山路,山林中藏着一个宝藏——杭州博物馆。6月3日上午,由杭州图书馆主办的“太阳风”博物之旅又开场啦!博物馆达人李涛老师带我们走进了杭州的过往,我这才知道,每件藏品背后都有深远的故事。

众所周知,青铜器从夏商周时期就被大规模使用了。李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是它们出土后生锈的样子,因此称之为“青铜”,古人原本称之为“吉金”。青铜器渐渐地由生活用品演变成礼器,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令我惊叹的是,瓷器和青铜器竟然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青铜器成为礼器后,人们依然觉得将实用的青铜器用来陪葬十分可惜,因此研制出了一种材料来替代青铜,这就是原始瓷。陶瓷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陶瓷在历朝历代中发展壮大,衍生出了很多品种,作为工艺品和生活用品走入了千家万户。

古人用的瓷枕也让我们遐想联翩。古人睡觉时会不会在又冷又硬的瓷枕上铺一层毛毯呢?枕头硬难道是为了保持古人束冠的发型?古人的生活早离我们远去了,我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真相。我想,我们或许更想听一听历史的回响,时间的铃铛,看看那文明的薪火传承……

杭州图书馆“太阳风”文学社(青春中学八年级)李艺涵

杭州博物馆的秘密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今天的钱塘江水如此凶猛,那生活在这儿的古人不得天天泡在水里?那时技术不够发达,古人是怎么建筑起抗洪大坝的?

博物馆达人李涛老师带我们一起在杭州博物馆找到答案——在唐代,钱塘江一带的居民,最怕每年的八月十五或十六,在那一天,潮水异常凶猛,海水流进钱塘江口时,有一个很像“丁”字形的坝,前宽后窄,也像一个喇叭,海水在流入坝口的狭窄处时,海平面会迅速升高,快速冲向并摧毁土塘。于是,古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在筑坝时,先打上木桩,再铺上石头和泥土,这样,堤坝就更坚固了。

杭州博物馆的一处玻璃柜里摆放着几个形态各异的瓷盘、瓷碗。李老师指着两种颜色不同的瓷碗,问道:“同学们,这两个瓷碗,一个青色,一个黄色,哪个好看?”“青色!”李老师说这种“秘色”瓷碗烧制出来有非常严格的条件,它需要在氧气稀少时才能烧制成功,但火的燃烧又需要大量的氧气。这个自相矛盾的问题并没有难倒烧制瓷碗的工匠。他们制作了一个叫匣钵的大罩子,罩住土坯,外面燃烧着熊熊大火,里头的“秘色”瓷碗依然能够烧制成功。

强大的探索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动力打磨,凝成了古人智慧的结晶。这伟大的精神风貌,不仅创造了之前美好的事物,也造就了现在美丽的杭州。

杭州图书馆“太阳风”文学社(文海小学五年级)赵隋禾

杭州文物知多少

穿过满山夹竹桃的香气,我们来到了杭州博物馆那厚重的铁门前。铁门内散发出古老悠远的气息,带我们回到过去。

博物馆内展品多种多样。大到各类古代宝塔、水井,小到一只耳环;精到水晶杯,糙到原始瓷;青铜大到鼎器,小到发簪……

在这些带有古代气息的文物中,我最欣赏水晶杯。经过历史与时间的洗涤,水晶杯依然完好无损。这精美的杯子背后,藏着古人的心血与智慧。古代工匠得先用锥子磨,要知道,水晶杯的成分是二氧化硅,硬度八级,仅比金刚石差两级!那得有多硬,得磨多久啊!古人可真有耐心啊!磨了这么久后,还要做杯底,古人再用钩子勾,把一点一点多余的水晶都勾出来;最后再用锤子锤一锤,水晶杯才能做好。这工程,看似简单,其实比登天还难哩!

走出博物馆,大长见识的我,也浸染了一身出土文物的气味。

杭州图书馆“太阳风”文学社(临平区实验小学三年级)王逸群

不断失败 不断坚持创造

“我们现在看到的瓷器都是后人留下的成功产品,但它们的背后有着无数的失败与不断的实践。”每每看到这些瓷器,我都会想到李涛老师这句话,想象古人不断失败,却不断坚持创造的场面。

这种耐心与坚持是多么可贵呀!想想我在课堂上做实验,往往才失败了一两次,就放弃了。听了李涛老师的精彩讲解,我想想是没错——古人在比我们恶劣的环境下都能经受住无数的失败,我们这点小挫折又算得上什么呢?

杭州图书馆“太阳风”文学社(天成教育集团六年级)郑欣悦

也当一回白衣客

今天上午,我们“太阳风”文学社社员在鹤矾老师的组织下,来到了杭州博物馆南馆。为我们讲解的是了不得的“涛神”——李涛老师,一个经常到博物馆刷展的“白衣客”。李老师在前头娓娓道来,我犹如包青天的贴身护卫展昭紧随其后,深怕漏听什么“重要事件”!

进入馆内,李老师一眼看中一只水晶杯——貌似一只普通玻璃杯,却源自战国,杯子通体呈淡淡的琥珀色,杯子敞口平唇,圆底,圈足外撇。它可是镇馆之宝呢!这宝贝是1990年杭州半山石塘战国1号墓出土的……哈哈,这水晶杯居然是在我们半山给发掘出来的,我顿时自豪感爆棚!

面对南宋临安城的地图,李老师耐心地指出皇宫、德寿宫、太庙、皇后宅、官窑等位置,渐渐地,我对南宋都城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接着李老师又讲起了八卦田、钱江潮、消防缸……古代杭州的日常生活便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眼前。

时间这兄台也跑得太快了,转眼间李老师就要跟我们告别了。活动结束,我这“护卫”也无所事事了。这时我的老母亲突发奇想,说要跟我来一场“她听我说”的游戏!于是,我立马从展护卫切换成了“白衣客”模式……

杭州图书馆“太阳风”文学社(半山实验小学五年级)周欢

指导老师:鹤矾

技术的扩散

在杭州城中,有一座把杭州的古代与现代连接起来的建筑———杭州博物馆,在此馆中,有着科技进步发展的许多奥秘,我跟随博物馆达人李涛老师看到了技术的不断扩散带来的成就!

因为参观内容非常之多,我就记录了两个我印象深刻的事物。

第一个是水晶杯专场。在展柜中,我看到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杯,初步看这水晶杯感觉也没啥特别的呀。经过李老师的讲解,我才知道,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器形中最大的一件。而在当时来讲,制作工艺大有讲究,首先要用一根针在柱状的水晶上画一个圈,并一直按照这个圈切割,耗时又耗力。而最难的要数把整个杯子镂空,首先要拿一根弯弯的针在需要的厚度处反复刻画,直到中间这块水晶松动,再用锤子一敲,将其取出,最后还需要把这个杯子打磨一下才可以变得实用。

第二个是建造水坝的场馆。李老师说,古时候的杭州每年都会被钱塘江的潮水给淹没一次。从汉代开始,杭州人就开始了筑造海塘,来防止杭州城被钱江潮水侵袭。一开始是用泥土做成一堵墙,可是潮水一冲,土墙就被推翻了,人们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改进这堵防御墙,最终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先装上几个木柱来固定,再把几块巨石装进竹网中,镇压这堵墙,而这堵墙也不失所望地抵御住了潮水。

这次杭州博物馆之旅,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技术不断发展带来时代的进步,正如李老师所说,什么都要去试一下,如果不去试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功。失败几次,没有关系,不要气馁,总结失败的经验,不断改善技术,最后总会有所收获。

商报小记者(采荷第二小学四年级)陆林辰辰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