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 正文

疫情下的社区医生:忙到连轴转 守护每个人的健康

文章来源:富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1-12 14:22:00
  《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net/欢迎您! 

☆ 江南网 ☆欢迎您 

从去年12月初到今年1月初,防疫工作重点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全区25个社卫中心的就诊数量激增,全区800余名社区医生的压力也陡然增加,不停在全科门诊、发热门诊或120站点等岗位连轴转。有了他们,居民健康就有了保障。分散在各地村社中的他们,如同无形的触角,可以触及最偏远的角落,守护每一个人的健康。

蹲守发热门诊

“吴医生,我‘阳康’后还是有点咳嗽,你帮我看看要不要紧?”“血压、体温、肺部情况都好的,我先给你开点化痰止咳的药,观察几天,要是咳嗽还没好转,再给你预约肺部CT。”这是1月10日上午居民王大伯与富春社卫中心秋月卫生服务站发热门诊医生吴林兰的对话。王大伯的情况很具有代表性,现在该服务站发热门诊日均接诊量约三四十人,绝大多数是来看咳嗽问题的。但三周前情况完全不一样。

秋月卫生服务站处于老城区,辖区面积0.7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万余人,是富春社卫中心23个卫生服务站中最忙碌的站点之一,平时全科门诊日均接诊量在120到130人次之间。去年12月15日,站点开出发热门诊,每日接诊量暴涨,约是平时接诊量的2到3倍,仅发热门诊就超过100人次,高峰时达到150到160人次。

“从发热门诊门口一直排到大门口,长长的队伍看不到头,黑压压的一片。”吴林兰当医生十年,是这个站点的负责人,还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就诊居民数量不断增加,但医护人员只有6个,需要管全科门诊、发热门诊、输液室、药房等。特别是发热门诊,上午8点到晚上9点,都要有人蹲守。吴林兰就是这个蹲守之人。她还要负责接听健康咨询电话。回忆起当时的状态,她都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100多个电话,反正就是一边看病,一边接电话,有时只能让病人等一下,大家都比较理解我们。”电话咨询内容与疫情发展形势相关,起初是发热该如何处理的咨询,后期都转向了咳嗽该怎么办。

忙于工作的医护人员没有时间喝水、吃饭、上厕所。同时,出于安全考虑,上班中途大家不敢摘下口罩。“中午站点要消杀,我们都没地方吃中饭,只能跑到斜对面的儿童公园,在空旷的公园里才敢吃饭、喝水。”即使这么小心,6名医护人员中还是有4位感染了,只剩吴林兰与另一位同事未感染。为了保持健康状态,始终坚守在一线,直到现在吴林兰喝水、吃饭都要回到车上去解决。

据吴林兰观察,站点接诊人数在元旦后回落明显,目前基本回到原先的接诊水平。其他22个卫生服务站情况大致相同。根据富春社卫中心的统计,去年12月26日至30日,23个站点的门诊日均接诊量在2000人次左右,其中发热门诊接诊量最多一天占一半以上,超过1000人次;元旦后,发热病人明显减少,每日仅两三百名发热病人。

虽然第一波感染高峰已经过去,但吴林兰还是不敢有丝毫松懈。在发热门诊坐诊时,她除了给居民配药外,还会劝大家仍旧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做好个人防护。她认为,个人防护做得到位会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她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120随车医生的“狼狈”

1月9日,受降社卫中心120站点接到4单任务,见到这个数字,120站点的医护人员都松了一口气。因为去年12月,他们在人员减半的情况下完成了原先2个月的工作量,疲劳已不足以形容他们的状态,可能有时还带了点“狼狈”。

王丽玲是受降社卫中心120站点的随车医生,也是这个站点的负责人。她介绍,受人手不足的限制,他们的120站点并不是每天出车,而是隔天出车,也就是一个月出车14到15天。去年12月初,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增加,需要用120救护车转运的病人也增多。根据上级要求,受降120站点需要每天出车转运病人。事实上,120站点没有固定的随车医生,这些医生需要兼顾全科门诊、发热门诊,还要提供上门送药、定期随访服务。“医护人员实在太少,当时为了中心能顺利运转,一半医生不能到120站点轮岗,只剩下6个医生撑着。”

她给记者统计了一串数据:2022年11月,出车15天,完成派单任务39件;2022年12月1日至20日,20天完成派单任务33件;2022年12月21日至31日,11天完成派单任务39件。最多的一天接到12单任务,高峰期平均每天接单七八件,是平时3到4倍的工作量。她记得12月下旬的一天,她帮生病的同事顶班,白天7个小时接单7件,平均1个小时完成1单任务。中午饭点到了,也没时间回去吃饭,直到车上氧气瓶中的氧气不足了,他们才不得已返回站点补充氧气。趁着这个间隙,车上四个人匆匆扒了几口饭。“还有一次,我同事他们错过了饭点,索性蹲在漆黑的路边啃面包。”在王丽玲看来,这样“狼狈”的瞬间还有很多。

工作中最艰难的就是缺少担架员。原本出车的常规配置是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一个驾驶员、一个担架员,可转运高峰期担架员被抽调到其他地方,只能由其他三人一起兼顾担架员的工作。王丽玲说,他们辖区转运的病人大多数是老年人,且以杭州主城区在此定居的老人为主,这些老人转运时几乎没有子女在身边,只能靠医护人员与驾驶员一路抬上救护车。“顶班的那天,我接了7个单,年纪最小的86岁,年纪最大的94岁。”结束白天的工作,她的手酸得抬不起来,连开车回家都很困难,最后还是家人来接她。

团队中每个人都是这样的状态,除了驾驶员,医护人员结束24小时的站点工作,次日还要回到门诊坐诊。偶尔也有例外,王丽玲的同事蒋金汝,一个晚上接了9单任务,等最后一单任务完成,天都已经大亮。通宵未睡的她,第二天休息了一天。

上门服务的家庭医生

彭家村处于富阳与临安交接区域,离万市镇中心区域约有7公里。若是村民有点小毛病,大多会选择在家门口的彭家村卫生服务站看病。服务站站长沈永平是他们信赖的家庭医生,扎根这里已有30余年,这份信任让沈永平的团队拥有最多的签约居民——1800余人。

尽管彭家村属于偏远农村,但这次疫情,同样受到强烈冲击。在村里给村民看病的沈永平最有感觉。他说,平时服务站每日接诊人数在四五十的样子,基本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而去年12月初开始,每日接诊量增加到120人次,整个月接诊量约有1900人次,比平常增加八九百人次。增加的这部分病人几乎都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

在这次疫情中,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尤其受到关注。为摸清这类重点人群的情况,富阳组建村社健康服务专员队伍,由健康服务专员对辖区老年群体进行摸排。家庭医生根据摸排情况,给这些老年人进行重点、次重点以及一般人员分类与管理。沈永平手中就有100余名需要随访的病人。“全部上门随访肯定不现实,大部分是通过微信、电话随访,个别重点人群会上门服务。”为了及时给签约居民回复,沈永平的手机24小时开机,他还真在半夜接到过咨询电话,经过他的评估,对方转到上级医院治疗了。

前几天中午,他刚结束上午的看诊,正拿出盒饭在吃,附近一名老人的儿子来问他:“沈医师,我爸昨天测出来感染了新冠,这两天都有点发热、咳嗽有痰,不知道要不要紧?”沈永平知道老人87岁了,且有支气管炎、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病,对于这类患者,他不敢掉以轻心,说道:“你先回去,我马上来看看。”匆匆吃完盒饭,他骑着电瓶车就前往徐大伯家。

5分钟后,他到达老人家里,给他量了血压、测了体温与血氧。“大伯,体温好的,37℃,但血氧只有92%,最好去区二院检查一下。”听了沈永平的建议,徐大伯摇摇头,他不愿意跑出去,想让家庭医生给他配点药试试看。沈永平只能先给他配了点药,离开前还是强调一句“最好去上级医院看看”。老人只点了点头,没有口头答应。

近一个月,沈永平所在站点4名医护人员仅在元旦假期放了一天假,他说,现在就诊高峰已经过去,慢慢恢复到原先的状态,希望今年能过一个安稳的春节。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