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新三最”看常州太湖之变——写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

2024-08-15  A+ A-
  《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net/江南网欢迎您! 
无论是浩渺太湖,还是灵秀滆湖,今年都在悄然上演着“藻情之变”——截至7月,太湖常州水域、滆湖首次未出现蓝藻聚集和水华现象,藻密度也同比大幅下降。

连续17年集智聚力治蓝藻,今年的防控成效不可谓不喜人。以此为代表,我市在太湖新一轮综合治理中交出了“高分答卷”:2023年,市委、市政府在太湖流域率先召开太湖综合治理推进大会,将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作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号工程”,并印发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专项行动方案。

在全市上下的合力奋战下,2023年,太湖水环境质量达到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实现“三新三最”——

流域治理实现新提升,优良水体比例达到2007年以来最高,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分别达85%和94.1%,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湖泊生境实现新改善,指标达到2007年以来最好,太湖湖心水质突破性达到Ⅲ类,长荡湖水质达到Ⅳ类,同比改善一个类别;

蓝藻防控实现新成效,藻情达到2007年以来最轻。 

从“三新三最”到“三个进一步”

理好“磷账本”,守护太湖美。

作为工业集聚区,常州经开区形成了以钢管酸洗、钢地板加工、金属表面处理为代表的涉磷企业集群。多年来,这些企业设施简陋、废水排放量大、“跑冒滴漏”情况突出,是太湖流域总磷排放的重要来源。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去年起,常州经开区全面摸排692家涉磷企业,指导典型企业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治磷良方”,加快整治提升,确保达标排放。对自身治污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常州经开区则建起集中式工业废水预处理项目、表面循环处理产业园等多个“绿岛”项目,实现“绿岛”周边中小企业工业废水、一般固废、危险废物统一收集,统一处理。

继去年太湖治理实现“三新三最”,我市持续跑好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接力,聚焦减磷控氮、控源截污,全力推进八大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取得了太湖流域水质进一步改善、湖泊生境进一步好转、蓝藻防控进一步提升的“三个进一步”:太湖湖心区水质持续达到Ⅲ类,椒山点位水质首次达Ⅲ类,滆湖水质进一步好转;太湖常州水域1—7月首次不发生蓝藻聚集和水华现象,竺山湖藻密度同比下降13.7%。

将“小红旗”插到更多重点项目上

“到7月份,插上小红旗的重点项目明显多了起来,这代表着全市‘治太’的完工项目越来越多。”

8月初,在市生态环境局,市太湖治理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组成员颜若冰对照着手中的资料,正在往“常州市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2024年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的巨幅图表上一一张贴各色圆标:绿色圆标代表工程进展正常,是图表上的主流颜色;黄色和红色圆标分别代表“工程滞后”和“尚未开工”,随着月份的推进,这两种颜色不断减少。最让颜若冰喜爱的小红旗圆标,即已完工项目,在7月份增长明显,已达到44个。

以项目之“进”,守卫河湖之“清”。在太湖新一轮综合治理中,我市逐年谋划,推进年度重点任务、重点项目。2023年,全市共实施22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4亿元。今年排定242个重点项目,计划投资131亿元,目前已开工217个、完工44个,完成投资67.9亿元。这些项目包括涉磷企业整治、农业农村环境整治、洮滆片区生态保护修复、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等8个专项行动,又分别对应8个工作专班。

通过这8个专项行动,全市4424家涉磷企业已完成整治4355家,整治经验两度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农业面源治理提档增速,全市完成5.27万亩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新建高标准农田2.75万亩。

河道综合治理有力推进。累计完成910个入河(湖)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和800个“小微水体”整治任务。

洮滆片区生态修复成效显现。对洮滆两湖沿湖500米区域实行生态空间管控。滆湖完成3.02平方公里圩区清退。长荡湖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水生植物覆盖度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

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显著提升。新改建生活污水管网138.8公里,累计完成497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较2023年底增加57个。

……

为保障这些重点工程的顺利推进,我市坚持挂图作战,对黄标、红标项目定期开展督查和帮扶,争取早日让“小红旗”插到更多重点项目上。

为唱响新时代“太湖美”汇聚合力

“以传统方式排查企业雨污水管网,需要工作人员逐一打开企业的雨水井、污水井,不仅费时费力,还看不到井内的状况。如今,在企业的雨水口、污水口做了可视化物联井,实现了可看、可控、可追溯。”武进国家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武高新,物联网技术被深度应用,目前已有市政井、企事业单位雨污水井、水质在线监测站以及防汛泵站等500多套设备接入物联平台,实现智慧监管。最新数据显示,园区内21条河道的水质大部分稳定在四类水标准,并持续向好,其中,列入省河道名录的18条河道已全部建成省级生态河道,为实现“太湖美”贡献支流支浜的力量。

如果将太湖视作心脏,那么,入湖河道就是其重要的“动脉血管”,支流支浜则如密布的“毛细血管”,它们的清浊,直接关系到太湖水质的好坏。

为更好地推进太湖治理,聚力改善入湖河流水质,今年,在太湖“1+8”治理体系基础上,我市进一步组织开展河流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系统梳理全市49条干流河段和2400条支流支浜的情况,计划通过3—4年的集中攻坚,实现“两消除、三提升”目标,即着力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劣Ⅴ类河道,进一步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城乡污水治理能力和水环境长效管理水平。

市生态环境部门和住建、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联动,分别制定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溯源排查技术要点,加强常态化帮扶督导。全市各板块围绕骨干河流、支流支浜水质提升,加快构建溯源—治理工作体系。全市划定污水排放控制区739个,面积1772平方千米,截至目前,已启动溯源377个,完成148个,由此也斩断了更多可能涌入太湖的“浊流”。

(记者 朱雅萍 通讯员 张浩)

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