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9日,由滁州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和澎湃新闻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提供学术支持的“感受以新促质 触摸发展脉搏”滁州新质生产力媒体智库调研行活动圆满开展。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来自澎湃新闻、荔枝新闻、现代快报、常州日报、齐鲁晚报、郑州日报等国内多家知名主流媒体记者走进安徽奥特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日泰(滁州)汽车标准件有限公司、星恒电源(滁州)有限公司、福斯特(滁州)新材料有限公司、滁州国轩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凤阳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凤阳硅谷智能有限公司等地,记录滁州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的成就,凝聚发展共识,共谋发展方向,探寻推动滁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滁州抢抓“双碳”机遇,利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大势能,锚定“两高一加快”发展定位,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奋力推动新能源产业高水准布局、跨越式发展。在2022 年以来的安徽省辖市“赛马”评议中,滁州经济运行连续六个季度全省第一、营商环境连续五个季度全省前二。
科创引擎,激活产业“向新力”。“目前企业研发团队有多少人?”“产品主要销售到哪儿?”在安徽奥特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媒体记者看车间、问生产,深入采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相关产业发展状况。“滁州工厂是母公司新能源汽车电动空调压缩机战略的主要实施者,当前具备170万台新能源压缩机的生产能力,预计实现年产值12亿元。”公司总经理贾传宝告诉记者,目前已经配套于大众、长安、吉利、比亚迪、奇瑞、江淮、北汽新能源等众多车厂,屡获各整车厂授予的优秀供应商称号。产品成功出口到欧洲、美洲以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2024年一季度滁州科技创新指数稳居安徽省第3位。滁州立足自身资源、产业优势,通过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等“新三样”产业有效融合,不断催生技术进步、产品提质、产业变革。
引来龙头,拓展产业“延伸力”。在亚玛顿集团凤阳硅谷智能公司的厂房中,经过投料、熔制、压延、退火、裁剪,一片片剔亮晶透的光伏玻璃原片制作成形,通过流水线被送往下一个加工环节。“继一期3座特种光电玻璃生产线全部点火后,二期、三期项目紧随其后,已建成若干条智能化玻璃深加工生产线,将现实年销售收入50亿元人民币,税收5亿元左右,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最先进的超薄、超白特种光电玻璃原片的生产基地。”凤阳硅谷智能公司赵倩告诉记者,“起初落户滁州,最重要的就是看中这边独有的石英砂储量。光伏玻璃行业,工艺重要,但终究离不开资源。”点沙成金的故事,丰富矿藏资源引来“高大上”项目扎堆上马,千亿新兴产业从无到有。福莱特、亚玛顿、南玻A等光伏玻璃头部企业接踵而至。滁州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磁吸作用,抓延链补链,加快打造安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动力电池产业第二城、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城。数据显示,2023年滁州“新三样”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居安徽省前列。
强势东进,当好“合伙人”。滁州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关键的是要促进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位于中新苏滁高新区的星恒电源(滁州)有限公司是一家江苏企业。今年4月,星恒电源年产4GWh锂电池项目开工典礼隆重举行。这也代表着这家2019年入驻中新苏滁高新区的企业,在明年将滁州生产基地整体产能提升至12GWh,占到该企业全部产能的90%以上。“目前公司已经成为国内一线电动自行车品牌的第一供货商,连续六年实现市场占有率第一,客户包括爱玛、雅迪、台铃、绿源等;也是欧洲电动自行车行业前三大供应商。”星恒电源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省级毗邻区不同的是,中新苏滁高新区建立了独特的“双主体”合作模式。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企业服务、民生教育等领域共同决策、协同发力。良好的机制激活发展的动力,2023年中新苏滁高新区GDP增速高达12.5%。奋进新征程,创新大潮涌。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征途上,滁州正奋力谱写更加壮丽的锦绣篇章。 (常州日报社新媒体发展中心采编 谢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