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024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常州举行。借助这次活动,绿色低碳的美丽常州不仅再一次惊艳了世界,更为“万亿之城再出发”绘就了亮丽的生态底色。近年来,常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市域特色、可观可感的“两山”理念实践路径,高质量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不断演绎着生态巨变、发展蝶变、文明淬变。
守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清澈的水库、连绵的山丘、起伏的茶园、滴翠的竹海……生态之美、乡土之恋,让“海归”徐岩毅然告别都市白领生活,返回家乡溧阳市石塘村创办民宿“石塘三十七号”。徐岩的返乡创业,可谓正逢其时:365公里的“溧阳1号公路”打通了溧阳全域旅游的神经末梢,将沿途优越的生态资源、散落的乡村美景串珠成链,年均吸引游客超600万人次,带动沿线10万农民增收,“彩虹路”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生态之路、全域旅游之路、共同富裕之路。
在全力发展民宿事业的同时,徐岩还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创建了“乡遇会”平台,吸引和帮助更多的优秀青年返乡入乡创业,共同助力乡村振兴。目前仅在石塘村,就有11种文旅业态,吸引了25名年轻人回村工作或创业。山丘平圩兼有、山水林田湖草俱全,常州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禀赋。然而,如何让“绿色家底”释放出“生态红利”、走出“守着绿水青山却望不到金山银山”之困,是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为此,常州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绿水青山”高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高价值。近年来,全市各地坚持走好城乡融合之路,一体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全域美丽乡村、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一批各具韵味、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全面建成。同时,“全境生态、全域旅游、全景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多年努力之下,“绿水青山”开始反哺“科创田园”。溧阳市、金坛区充分释放优越生态的磁吸力,吸引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南航天目湖校区、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等高能级载体平台先后落户,集聚了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重量级企业,催生了完整度达97%的动力电池产业链。此外,天宁区整理资源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金坛区探索盐穴再利用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的经验做法,获全省推广。
重现“绿水青山”,留住“金山银山”眼下的竺山湖,多艘生态环保绞吸式清淤船正在湖面连续作业,淤泥通过管道输送至固化场,经管袋固化后外运至就近排泥场。随着全省新一轮太湖清淤开始实施,武进区计划于2023年至2025年期间,分3期实施底泥疏浚500.4万立方米。启动于2023年的一期工程,已顺利完成清淤150.2万立方米。今年4月中旬以来,太湖清淤二期工程有序推进,主要对武进区太湖底泥污染较为严重的表层污染底泥进行生态清淤,清淤规模为200万立方米。常州市武进区水利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建刚表示,二期工程预计于今年9月下旬全部完成,届时将有效削减太湖内源污染,进一步降低湖泛风险。
地处太湖上游地区的常州,已逐渐成为新一轮太湖治理的“主战场”。全市上下将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号工程”,强化系统治理,扛牢“上游担当”,全力唱响新时代“太湖美”。2023年,常州新一轮太湖治理取得了“开门红”。太湖湖心区水质自太湖治理以来首次达到Ⅲ类,长荡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为近十年来最好水平,三条主要入湖河道及滆湖水质均达到年度考核目标。在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中,我市注重从“一湖之治”向“发展之变”迈进,在高水平实现太湖治理 “两保两提”、有力守护太湖碧水安澜的同时,大力建设“两湖”创新区,引领城市向湖生长、拥湖发展——龙城实验室、中以常州创新园等高能级平台加速集聚,新能源、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强势崛起,数字经济、氢能产业加速布局。既呵护好一湖碧波,又守护好一江清水。我市坚持以长江大保护为龙头,累计投入超100亿元,纵深推进“停转拆绿提”五大行动解决“重化围江”难题。沿江1公里内危化企业全部腾退,滨江岸线复绿面积超3300亩,形成滨江十里绿廊,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占比达80.6%。“铁腕治污”为“腾笼换鸟”留足了空间,通过加快沿江产业转型升级,新北区加速培育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和新医药产业集群,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源地和乡镇企业的重要发起地,常州针对“重化型”产业结构、“煤炭型”能源结构、“开发密集型”空间结构,持续深化资源配置改革试点,赋能“危污乱散低”用地出清提升行动,推动铁腕治污、全面转型,促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绘就“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今年5月,大庙弄片区历史风貌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大庙弄·青年里”精彩亮相,游人如织。焕新归来的大庙弄,犹如一颗精致又亮眼的“珍珠”,镶嵌于人文荟萃、魅力无限的常州老城厢之中。
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与文明并进、保护与利用互动,大力推动老城厢复兴,同时,积极描绘都市田园好风光,打造查家湾、芙蓉村、安基村等近郊特色田园乡村。城市显山露水、乡村青山绿水、全域湖光山色的美好图景,既丰富了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也为城乡发展创造了更多“金山银山”。执“绿”为笔,绘就“绿水青山”。多年来,常州通过做好见缝插绿、留白增绿、街角延绿、腾退还绿的大文章,着力打造处处皆绿、人人可享的生态绿城。持续10年开展生态绿城建设,累计实现增核10.26万亩、扩绿13.29万亩、连网1290公里。口袋公园、城市步道、生态湿地随处可见,城在绿中、园在城中、城绿相融的“绿城体系”初见雏形,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抬头见蓝。我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也逐年上升,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总体满意率95.7%,位居全省第一。常州先后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摘得中国人居环境综合奖,在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排名第六。(记者 朱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