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卫二展厅内的月球模型。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我们来成为地球的第二颗卫星吧”,这是藏着梦想的“地卫二”名字由来。“假如回到几年前,有人说杭州有家公司是做卫星的,还要做太空机器人,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个‘骗子’。”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地卫二”)创始人兼CEO温卓明笑着说。在一般认知中,航空航天是“国之重器”、是“国家队”竞逐的赛场。而这家杭州本土智能航天企业,就坐落于以创业活力著称的杭州云栖小镇。算力“上天”、卫星“出海”、民企登月……不仅从出生那一刻起就仰望星空,还将目光投向宇宙深处,用一行行代码、一颗颗卫星、一个个机器人,在宇宙间标注出自己的位置,搭建起飞向浩瀚星辰的“天梯”,在创新活力之城杭州,持续书写新的“科技神话”。
公司成立第一天讨论的事情“地卫二,是什么意思?”这几乎是所有人听到这三个字后的第一反应。这也是公司成立第一天就在讨论的事情。答案,就在公司展厅的正中央:一个两米多高的月球模型——“地卫二”的名字就从这里而来。“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也是唯一的卫星,‘地卫一’当然就是月球。你看它的表面坑坑洼洼,就是为地球挡下了无数陨石。我们想成为守护地球的第二颗卫星,所以叫‘地卫二’。”温卓明平和地说。“地卫二”的英文名叫“Star Vision”,从英文名再翻译过来,大家集思广益,称之为“星见”,这个名字在香港注册了“星见智能”公司。“马斯克有Star Link(星链),我们有Star Vision(星见)。”温卓明笑了。温卓明最早给公司下的定义,是一家太空智能机器人公司,目标是设计制造人类最大的太空机器群落,把人工智能带上太空。在他的畅想中,以后各个星球会和地球一样遍布机器人,有的去采矿,有的去巡检,还有的去旅行。也是从第一天起,创始团队花了很多时间讨论,要给这个“新生儿”定一个成长的调性。结论是一对矛盾的词语:远见和靠谱。“远见,要看得远一点,眼里要装得下宇宙;靠谱,不是天天说些‘不着调的’,而是把目标拆解成具体的事情。”就像太空机器人,目前实现不了,那先通过智能卫星训练出“大脑”和“眼睛”,再训练“耳朵、手、脚”,总有一天能做成。从浪漫的名字,再到务实的“性格”,我们窥见了这颗商业航天“新星”,从一出生就敢于仰望宇宙的远大梦想,以及装在心里的星辰大海。
三个关键问题从升空首颗人工智能卫星,到“浙产”卫星首次“出海”,再到入选探月工程,地卫二迈出的每一步,几乎都能载入中国商业航天史。为什么是地卫二?为什么是这家只有100多号人的年轻企业?在温卓明看来,卫星要上天,还要飞得稳、用得好,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卫星上天后,好不好用。地卫二的工程师给卫星贴心地穿上一件“土豪金”外套。这件外套,让卫星在极热和极寒的太空真空环境,依旧保持舒适的“体温”。第二个问题,卫星上天后,一直处于高速计算状态的芯片怎么散热?就像我们的手机,发热后容易卡顿,芯片也是一样。头脑发热?浇盆冷水试试。地卫二正在研发一项新技术:浸没式太空液冷装置。这有望成为下一代太空液体冷却技术,支持更高的太空算力。“我们把芯片模块泡在液体里。芯片发热后,管子把热量传给辐射板,辐射板通过热辐射,把热量散到太空中,传回冷却后的液体,再由液压泵传给芯片,实现降温。”简单来说,就是给发热的芯片不断“浇冷水”。第三个问题,卫星上天后,人工智能怎么用?以前的卫星不会思考,只能机械地采集数据,再传回地面。地卫二直接给卫星装上会思考的“大脑”。由企业研发的“弦平台”AI处理器,已在太空“服役”一年多,能实现每秒百万亿次运算。有了“大脑”,卫星能在天上实时采集、处理、分析数据。处理1万平方公里卫星图像,从以前的180天缩短至几小时,准确率高达90%以上。穿外衣、泼冷水、装大脑,三个关键问题,都有了答案。
卫星究竟能干吗?此刻,由地卫二发射的卫星正在500公里的高空,以每秒7.5公里-7.6公里左右的速度昼夜不息地环绕着地球运动。目前,企业已升空3颗卫星,今年还计划发射10颗。遥远的卫星,究竟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温卓明给我们描绘了普通人用上卫星后的场景。假设在近地轨道,有300颗地卫二的卫星同时运转,这样的投入大约100亿元人民币。以农业为例,产业链相关的上下游都能享受到卫星服务。农民A最关心自己的地要种西兰花还是菜心?卫星会告诉他,周边100公里内哪些菜种得多。对农药肥料公司,卫星知道哪里有病虫害,赶紧用什么药;在何时何地推销哪种钾肥还是磷肥会卖得更好。农民B去银行贷款,银行怎么判断他的信用?卫星调出数据:他每年种多少地,产量和收入是否稳定,甚至可以推断是否认真种地,由此确定是否可以放心贷款。不仅如此,城市管理者想要调查房地产景气指数,卫星扫一眼工地上的吊车数量就知道了。还有森林覆盖率、水和空气的质量、城市夜光指数等,你想到的或者想不到的,卫星都知道。用卫星,也不贵。当用户足够多的时候,订阅卫星数据的价格就会便宜下来。企业可以向市民推出普通会员,向专业用户推出升级版会员,弹性计费。就像农民A,每月可能只要10元钱,农药公司、银行这样的“企业型客户”,可能是每月500元。这样的“卫星会员”,你愿意掏钱吗?
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SpaceX从工业发展规律看,航天产业要继续降低成本、拓展应用、走进生活,需要更多民间力量参与。民营经济具备独特的创新基因、敏感的市场嗅觉、灵活的管理机制,在推动航天产业商业化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马斯克于2002年创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正依托强大的发射能力和低廉的发射成本,加速打造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星链”。去年,“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现在正是发展商业航天的最好时期。”温卓明坚信,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SpaceX。与之江实验室联合开发“三体计算星座”;参与由李德仁院士领衔建设的“东方慧眼星座”;与浙江大学、中东科技大学联合建造探月机器人……在他看来,年轻的民营企业,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一同发展太空新质生产力。未来一两年,地卫二的关键任务是尽快实现用大模型管理卫星,让这些太空中的智能体,能在无需人类持续提供数据的情况下,实现自主学习、持续进化。近几年,国内的卫星企业不断涌现,赛道趋于热闹拥挤。地卫二在“内卷”到来之前,选择在国内布局遥感数据、卫星设备研发和制造的业务,同时将带着AI算法和数据服务售往“一带一路”地区。目前,地卫二已开拓全球40余个国家的市场,除“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外,客户还遍及东南亚以及南美区域,编织出太空版的“丝绸之路”。企业还发起全球太空AI算法共乘计划。这几年,地卫二太空算法团队累计给20多个国家的工程师,线上线下提供了超过1500人次的培训。“假设将来,地卫二在每个国家都能布局一个小星座,当星座多到一定程度以后拼在一起,形成一种共享的星座网络。”温卓明说。太空无尽,弦歌不辍。那时,从仰望到抵达,太空将变得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