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心安即安隐——安平泉(安隐寺)遗址公园

2025-04-01  A+ A-
  《江南网》江南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net/江南网欢迎您! 

许闯/摄

仲春,走进临平山,乱花渐欲迷人眼,堆叠簇拥的姹紫嫣红令我迷失了方向,遂沿环山步道琴韵谷处的石阶一路下行,来到了山脚下的安平泉(安隐寺)遗址公园。临平山总是时时在不经意间予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古寺清泉,千年光阴迤逦而来。

安隐寺位于临平山西南麓,是临平一座极具盛名的古寺。据清顺治五年(1648)《临平记》记载:安隐寺在唐宣宗时(846-859)建,名永兴院。后唐清泰元年(934)重建,名安平寺。宋治平二年(1065)改额安隐寺。万历《杭州府志》记载:“唐潞王李从珂清泰元年,吴越王钱元瓘建安平寺于临平山。宋英宗治平二年改临平安平寺为安隐寺。”元至正末年,安隐寺被毁。明洪武三年(1370),安隐寺重建,洪武二十四年(1391),立安隐寺为丛林,将寂照庵、超山报恩圆满院归并之。永乐十三年(1415)复建。万历十二年(1584),僧人如勤等重建安隐寺殿,题额“翠微幽梵”。明末,临济宗著名高僧三峰派始祖汉月法藏(1573-1635)在安隐寺开堂讲座,《临平记》作者沈谦有文字记其“两至安平,振临济已坠之业,风行雷厉,省发多人”。历年来,安隐寺屡圮屡建,至明末清初仍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大影响力,与杭州灵隐寺、余杭径山寺、江苏常熟虞山清凉禅院齐名。

安平泉(摄于民国年间)图自临平智慧图书馆

安平泉(临平土著摄)

安隐寺在宋代即为杭州名刹,应得益于苏轼的《题安平泉》诗。安隐寺院门前有一方泉池名“安平泉”,泉水清澈甘冽,大旱不涸。在杭州任上的苏轼数度至临平,对安隐寺前的安平泉极为赞赏,欣然写下《题安平泉》诗:“闻说山根别有源,拨云寻径兴飘然。凿开海眼知何代?种出菱花不记年。煮茗僧夸瓯泛雪,炼丹人化骨成仙。当时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如同现今的明星效应,安平泉与安隐寺因苏轼的题咏而名声大振,文人墨客纷纷前来游览并步苏轼诗韵题诗无数。从山门沿林荫小道前行约五十米,便见寺院前的那方泉池,池壁刻“安平泉”三字。据《安隐寺志》记载,安平泉池壁上的题字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临平人太学生郭绍孔所书。苏轼《题安平泉》真迹曾藏于安隐寺中,为临平墨宝,后不知所踪。

李春桃/摄

民国时,安隐寺大雄宝殿正中悬挂康有为游安隐寺时书写的“真如堂”匾额一方。大殿西侧以木架搁一大鼓,东侧以木架悬一大铁钟,为寺僧早晚功课所用。大钟铸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沈谦有《铸钟词》记之:“安平寺前人如林,洪炉高峙青山岑……一声尽识江南晓,落月疏星噪寒鹊。”夜阑人静,安隐寺悠远清扬的钟声,飘向三里外人烟密密之临平,成就“东湖十景”之“安平晚钟”。安平晚钟在诗人们的笔下尤其惊艳,明代张祖望《过安隐寺》:“古刹松岚下,相携一径清。山钟云里断,庭鸟竹间鸣。”清孙士毅《独游安平泉》:“……还思缚枯禅,钟声时一两。天风忽吹断,连云落千丈。暝色暗松关,山田水微响。”清俞泰枢游安隐寺赋诗:“隐隐钟声云外出,凌空幢影照苔痕。两行古木开山径,一道清泉对寺门。”

安隐寺(20世纪60年代初)图自:韩一飞

安隐寺南面的上塘河边,立有一座经幢,据《安平院宝幢碑记》载,经幢始建于唐咸通元年(860)。经幢为石塔结构,高约4米,卓明卿称其“高揭云表”。幢身石雕精细,仰莲覆莲,华盖宝顶,气势雄伟,因之得名“宝幢叠华”,为临平“东湖十景”之一。临平人潘云赤《临平三十咏·宝幢》诗曰:“净域寒幢涌,澄波动七层。摩挲一秉烛,溪路日云蒸。”

李春桃/摄

昔时,临平镇上居民可沿上塘河北岸、临平山脚下的崎岖小径去往安隐寺,南岸的居民则要越过东茅桥或西茅桥绕行,曲折辽远,甚是不便。后安隐寺寺僧在寺南宝幢侧置船设埠,名“宝幢渡”,与南岸安隐亭相对成渡口。渡船两头各有一圆形铁环系绳索,绳索另一端各系于南北渡口石级上的小孔中。渡人登上渡船拉扯绳索自助渡河,如今想来也是别有趣味。

李春桃/摄

宝幢与安隐亭一水之隔,游人凭渡船南北往来。在南渡口向北眺,可见宝幢以北山门处的“灵山贡秀”石碑坊,通道两侧古木参天,能远远望见古木深处的安隐寺。寺后山峦迭起,深山古寺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石牌坊两旁刻题联“千秋标格供清赏,一代繁华賸劫余”。上塘河南岸的安隐亭为瓦顶石柱,是纤夫、行人或摆渡人遮风挡雨和憩息的场所。安隐亭石柱上有一副对仗绝佳的楹联一直为临平人津津乐道:北渡一声钟林木森森藏安隐,东行三里路人烟密密是临平。1956年,浙江省第二、第四监狱迁至临平山西南麓;同年,在第二监狱西侧新建一座水泥钢筋结构平桥,名石子场桥。宝幢渡随即结束历史使命。1980年后,安隐亭在道路扩建时被拆除。

安隐寺内绿地宽阔,东有唐梅一株,西建香雪亭,亭北栽黄杨古树及罗汉松各一棵,寺四周古樟、古松环绕,泉水静流,苍松翠岭,曲径通幽,兼有各路文豪大家的极力推崇,集幽美的自然环境及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于一身,出类拔萃实属必然,安隐寺遂成当时临平的休闲胜地之最。邀三五好友,到安隐寺沏一壶安平泉水茶,品茗之余漫步古木林荫,听鸟语闻花香,登临平山……暮鼓晨钟,发人幽思,此情此景,令人心驰神往。

许闯/摄

1934年3月,郁达夫先生同友人坐火车到临平,出镇西行徒步往临平山西麓。他在《临平登山记》一文中记述安隐寺“实在是坍败得可以”,自述从临平山西麓登山,是为了安隐寺内一棵唐梅。至于安平泉,郁达夫写道:“寺外面有—口四方的小井,井栏上刻着‘安平泉’的三个不大不小的字。”可见在20世纪30年代,安隐寺虽已失去昔日的辉煌,但安隐寺、安平泉与唐梅仍然存在。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文献记录安隐寺寺院僧房均属清代建筑,寺属唐代经幢、唐梅、黄杨、明代罗汉松、石碑均保存完好。1956年,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发文公布安隐寺经幢(包括安平泉等)为杭州地区第一批二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惜1966年,安隐寺被拆建为幼儿园,经幢、唐梅、黄杨被毁,安平泉被开成水池。千百年来,安平泉面貌虽几经改变,水质却清冽依旧。张兆君先生编著《余杭临平古今谈》中记载:20世纪50年代中期,钱江厂退休干部周时翁(笔名时红),抱着抢救式的心情,以写生形式画下安隐寺外貌和经幢及安隐亭阁各一幅,留下轮廓较全的珍贵文史资料。世事沧桑,不由令人想起康有为在《己未九月游安隐寺留题,付老僧国瑞》诗中的感慨:“藕花洲废已无图,曲竹全非殿阁芜。但得心安即安隐,寺前猎猎战风蒲。”2009年,安平泉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许闯/摄

安隐寺不仅有其历史人文和自然美景,有清泉长流、古树长伴,有“安平晚钟”“宝幢叠华”,还有“东湖十景”中的“苏村桃李”“许庄红叶”“红枫夕照”“段浜观梅”“藕洲泛艇”……诸多景点近在咫尺相伴。

苏村桃李

在今苏家村一带,与安隐寺隔上塘河相望。孙士毅《苏村桃李》诗或可为这一景点代言:“愔愔一径叫提壶,树底蜂酣睡未苏。恼乱好花回醉眼,红儿如倩雪儿扶。”桃红李白,鸟鸣花香,蜜蜂也在花香中沉醉酣睡,春光醉人人自醉,怎不叫人心向往之?

许庄红叶

清朝时,安隐寺山门前上塘河边宝幢东面不远处便是许家庄,种植大片枫林。深秋时节,上塘河堤岸的行人与上塘河中泛舟的游人,在红叶霞光中相互成为对方眼中的风景。清代朱闻《临平道中赋得红叶》诗云:“一湾流水落江枫,仿佛花开二月红。十里斜阳城廓外,满林秋色画图中。”这里描绘的正是许庄红叶如画的美景。

枫林夕照

临平山东南麓旧有夕照庵(位于现邱山隧道南口西侧),俗称太阳殿,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清光绪年间重建。庵旁有一眼泉水,称“一担泉”,泉眼虽小,水质却清冽,镇人常到夕照庵取饮山泉。清朝,夕照庵旁种枫树数百株,与“许庄红叶”几近相连。常有文人呼朋唤友,到夕照庵品茗赏景,夕阳西照,层林尽染,颇有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

段浜观梅

↑安隐寺唐梅

《杭县志稿》卷四记载:“安隐寺南有扫花居、段家浜,系植梅之所。”姚虞琴《珍帚斋诗画稿》中写临平安隐寺观唐梅的诗有注云:“临平安隐寺观唐梅,寺为南唐清泰元年(934)建,寺南段家浜为南宋植梅之所,其花亦六出,与超山宋梅同。”孙士毅在《梅渡》一诗中有注:“段村古梅数千本,弥望如香雪海,隔岸舣一小舟,花时竞渡,亦春游韵事也。”诗云:“烟雨江天失彩虹,数声欸乃暗香中。只愁云向溪头破,不信春须驿里通。梦去冷锄三径月,折来斜倚一帆风。蹇驴策策何能遍,我欲浮家住水东。”孙士毅另有《探段村梅十绝》记段村梅花。足见清朝时,段村亦为赏梅胜地。

藕洲泛艇

宋诗僧道潜一首《临平道中》令藕花洲成为临平的代名词。“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吸引无数本地与外籍游人慕名赏藕花,泛舟湖上,诗酒风流,遂令“藕洲泛艇”代替了“鼎湖玩月”而成为“东湖十景”之一。

许闯/摄

沧海桑田,荒芜了前尘往事和无边景致。“天若有情天亦老”,总有一些事物在岁月及有心人的偏爱之下保存了下来,如同安隐寺前的那些森森古木和那眼长流不竭的汩汩清泉。临平人把街道命名为叠华街、玩月街、宝幢路……只因那些在时光里闪烁的历史人文,时时刻刻在临平人的心海泛起波澜。

赵焕明老师有《安隐寺遗址有感》,诗曰:

树大犹依旧寺垣,

更为安隐启泉源。

何时楹宇得新振,

梵韵谐和雅士轩。

安平路西端,一段青瓦檐粉墙,上书康有为诗句“但得心安即安隐”,东行进入临平街道钱江社区,就到了安平泉(安隐寺)遗址公园。

许闯/摄

新建的遗址公园,在山门南面复建了“灵山贡秀”石牌坊,背面横额刻“古刹名泉”四字,两侧石柱刻联“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进山门,左侧高耸的水杉林下复建单檐仿宋六角攒尖的香雪亭,亭旁安平泉水澄波如镜。亭台前不远处,移植而来的数株梅树长势正好,暮春暖暖的阳光下,枝头青小的梅子酣睡。在山门以南,依据史料复建宝幢。距宝幢不远处的上塘河北岸,立石碑以纪念安隐亭及宝幢渡。另安平晚钟、许庄红叶、段浜观梅等过往景致皆立有石碑,刻字以为纪念。公园西南侧建诗词长廊,将苏轼、陆游、孙士毅、沈谦、康有为等昔时文人墨客游览此地感受的诗词集于一隅。长廊尽头建公园西山门,山门横额上题“翠微幽梵”,以记万历十二年(1584)安隐寺殿额。在安隐寺遗址旁,在那些载于典册的文字中,在古树清泉的陪伴下,或许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与前人共情,感受那段隐匿于时光深处的安平过往。

此前,读到银江老师的《又见苏村桃李》:

清明未至

雨先落满了塘河

水在河里排着队

看塘岸上新栽的桃树李树

仿佛小小回家了

苏村遁入记忆

依旧姓苏的苏珹名府

进进出出的人大多不姓苏

没有人认出苏小小

没有人理会缤纷的落英

半是欣喜半惆怅。遁入记忆的,除了苏村,还包括其他许许多多。不过总还有人记得的,譬如赵焕明老师,譬如银江老师,譬如我们……因之,这个遗址公园的建立,或能抚慰些许意难平。

遗址公园内,登山步道前的山脚下,一坪二月兰涌起一片花湖,蓝紫色的调性不着痕迹地中和了密集的热烈,芳香淡淡地伏在低处,吸引游人靠近它们的欢乐场。沿登山步道上行,山风轻拂,树叶微响,仿佛安平晚钟的余韵杳杳。登上东来阁远眺,临平便大大方方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延伸阅读▼

吴新华:苏轼的雪堂砚

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