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画笔世界中,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现代文明,只有画笔对画纸的无声倾诉;没有个人的患得患失,只有色差的计较。那些阡陌里巷,那些青石板和独拱桥,传达给你一种无形的,无法言传的记忆。他就是被称为“运河之子”的杭州民俗风情画家——吴理人。
“民俗画看似不起眼,其实是记录历史,道尽民情非常好的载体,是雅俗共赏的纸上风情画。”圆脸、阔鼻、挑眉的吴理人随意地坐在位于小河直街的“吴理人民俗艺术馆”里,向记者讲述他与运河的缘分……他创作的大型中英双语版《运河明珠南望是拱墅》民俗画册正式出版,该画册是他受亚运宣传组邀约,专门为迎接今年9月份亚运会召开而创作的。
画册呈现了新时代“新拱墅”的活力,展示了运河儿女当下的幸福生活场景,旨在保护、传承、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人民推荐大运河南端的文化宝藏,让更多人了解拱墅、走进拱墅、爱上拱墅,向世界讲好中国大运河故事,让运河南端拱墅这颗古老而又正在焕发年轻光彩的明珠成为“最中国”“最杭州”的窗口。
吴理人作品《亚运会公园》
笔下都是老底子的生活吴理人出生于杭州一户知识分子家庭。受父亲的影响,吴理人从小就喜欢画画。后来,在运河边长大、成为一名画家的他,画起了那条拉扯他长大的“母亲河”,这一画便是40多年。
从小长在运河边,让吴理人对运河有着天然的亲近感。40多年来,一直投身于杭州城市题材、运河题材的艺术研究和创作,在他大大小小几千幅绘画作品中,无不体现这个城市的印记。他选取的这些小巷、街铺既具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这些街巷和景色融合在一起,犹如野草一般生长千百年,或古朴,或沧桑。最让他骄傲的是目前收藏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的画作《拱墅自古繁华图》,这幅画描绘的是明清时期大运河杭州段两岸的繁荣景象。画中商铺云集,各地特色饮食汇聚,街上人流熙熙攘攘,俨然一幅运河版的《清明上河图》,勾起人们对昔日运河边市井生活的无限遐想。这幅画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
吴理人笔下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翻开吴理人第一本“自说自画”专集《运河南端市井荟》,运河畔的老码头、老腔调、老民谣、老习俗、老风情、老味道、老手艺、老行当等八个门类市井百态扑面而来,鲜活而温暖,每一幅画都质朴生动、意蕴丰厚。
“我的画笔始终没有离开过运河,画里描述的就是我这几十年生活在运河边所见所闻的老百姓生活。”吴理人说,运河的故事需要有人去讲,运河的文化需要有人去传承。他创作的《钱塘里巷风情》被收进杭州年鉴和地方志,出版的《运河杭州风情》《运河南端市井荟》《画说运河》《运河南端民俗图志》等运河主题系列作品获得广泛赞誉。2014年大运河申遗前夕,吴理人参与接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组成员,向他们展示运河的历史与文化。从拿起画笔的那一天起,吴理人便始终把笔触瞄准那条陪伴他长大的大运河,用丹青笔墨尽情描绘运河之秀、街巷之美、人情之淳、民风之朴。
“以画证史”留住消失的民俗吴理人绘 北京万宁桥
吴理人的作品可贵之处在于他所选取的主题大多是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那些自然态的民俗文化终有一日会被现代文明推倒铲平,再浇灌上水泥钢筋,补充到新的城市丛林。
在这些民俗文化即将消失之时,吴理人用一支普通的画笔,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遗珠小心地穿缀起来,成为一幅幅动人画卷。“绘画中的故事都是发生在我家乡的真人真事,而故事主人翁大都是我自己和身边的人。”就像吴理人所说的,有一天雨雾中的青石板和城砦,出现在你梦里,哪怕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只留下画的时候,我们也曾一起来过这里。
▼相关阅读▼与民俗画家吴理人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