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也是我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即近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中国人口史上几次人口负增长梳理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所著的《中国人口发展史》发现,数千年来,中国人口几乎遵循着指数增长模式。其中偶尔也会出现负增长的现象,多是因瘟疫、饥荒、战争、朝代更替等带来的人口的短期缩减。在天灾人祸之下,人口减少的速度要比人口增长的速度快得多。人口“大落”的速率最高可达100‰,这意味着百年休养生息累计的人口,可以在一场一二十年的战乱中损失殆尽。
战争对人口的减少是巨大的。1208年,蒙古进攻金和西夏前夕,金、夏境内人口总数在5500-6000万之间,经过26年蒙古铁蹄的蹂躏,人口只剩下1050万,数量不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极为罕见。回顾中国古代两千年的人口数据,中国人口数量呈现阶段性大起大落,但整体趋势是上升的。中国历史人口的增长经历了六个阶段,但增长幅度并不均衡,第二三阶段人口翻番共需1300年,第六阶段人口翻倍只用了40年。
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在短时间内的倍级增长。
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此后,陆续出现了两次“人口生育高峰”,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初,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80年代,十年净增1.43亿,平均年增长人口158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