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文化魅力 以精品力作讲好杭州故事杭州日报讯 春风和煦,暖阳高照,杭州市两会日前胜利闭幕。在会上,文化艺术的话题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杭州市政协文艺界别组的委员,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既是“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的创建者,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践行者,他们尽职履责、建言献策,从群众文化、歌舞戏曲、书画篆刻等方面,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讲好杭州故事。站在新的历史时期,文艺工作者们纷纷表示,要不断锤炼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走出书屋,走向田野大地,用心用功用情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努力为杭州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贡献智慧和力量。杭州走向国际 文艺创作大有可为崔巍(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国家一级导演)杭州文化底蕴丰厚,拥有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我们近些年一直在打造的宋韵文化等,这些都是我们杭州的闪亮金名片。杭州亚运会即将召开,相信杭州这座城市在国际的影响力一定会越来越大。因此,如何能通过我们的专业把国际化大都市这篇文章做好,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前些年,我们围绕大运河申遗创作了《遇见大运河》舞剧,希望通过运河的故事走出去,加强国际文化和学术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传播我们的文化。在我看来,杭州走向国际,文艺创作应有更大作为。以杭州亚运会为契机,把文化融入城市发展中,进一步讲好杭州故事,全面提升杭州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年是我第三次担任市政协委员,十多年间我也亲历了杭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杭州城市的国际化、数字化以及城市的人文关怀方面,都在逐步发生变化。作为文艺界别代表,反映社情民意是我们应尽之责,任重而道远。同时,更要配合我们城市的文化发展大局,在自身专业发展中提出更具前瞻性的建议,进一步做好委员工作。发展“文艺两新”事业 打造杭州实践样板张钎(一级导演、杭州新青年歌舞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十年来,我市“文艺两新”(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事业利用先发优势和良好基础,着力打造杭州实践样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态势。对进一步扶持引领我市“文艺两新”事业发展,我认为:牢牢把握对“文艺两新”的政治引领。建议加强对“文艺两新”党建工作的领导,采取更多有效举措牢牢把握对“文艺两新”的政治引领,以筑牢“主阵地”,畅通“主渠道”,锤炼“主力军”。不断优化对“文艺两新”的行业治理。针对“文艺两新”快速发展、多元诉求、业态多样的现状趋势,应当进一步树立问题导向、完善行业治理,不断完善优化对“文艺两新”的行业治理。大力加强对“文艺两新”的政策扶持。“文艺两新”多为发展基础模相对薄弱、发展条件更为艰难的小微文化企业,亟须政府部门的帮助扶持,需加大对“文艺两新”文艺精品创作的资金扶持,推出提质培优计划,打造灵活用工税务代征平台。让更多市民享受精神文明之富足董其峰(国家一级演员、杭州滑稽艺术剧院院长、杭州杭剧团团长)共同富裕,文化先行,文艺是一股“润物细无声”的软实力。我们要以界别为载体汇聚文艺智慧,发挥每一个委员自身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尽力去做更多“文艺引领、为民履职”方面的工作。今年是亚运盛年,亚运精神、文明故事便是文化活动、文艺创作的“新引擎”,我们要把亚运风采融入文艺作品的内核中,展示城市美好形象,合力打造浓厚氛围。特别是在独特韵味方面,“杭滑”的九项非遗就是杭州老底子的“味道”,承载着民众的集体记忆,对构建地域文化认同,增进地域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人民是文化文艺事业发展的“向心力”,更是政协委员履职工作的“中心点”。我们更要脚踏实地“奔跑”在基层,将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送去基层群众的心坎上;把党的方针政策融入寓教于乐的作品当中,将宏大的叙事转换为老百姓愿意听、愿意点赞的内容,让更多温暖、接地气、正能量的文艺作品形成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让更多市民享受精神文明之富足,在新时代的春风下,描绘杭州文化文艺事业的最大同心圆。加快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闫亢舒(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总支书记)文化设施建设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增强文化自信、享受美好生活、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载体。去年杭州新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862个、城市书房33个、文化驿站18个,这些覆盖城乡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文化追求,为实现全民“精神富有”、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保障。站在新起点,杭州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还缺乏更多与“六个一流杭州”相称的现代化大型文化基础设施。今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时代文化地标工程,优化文化场馆设施布局,推进杭州群众文化中心等项目”可谓对症下药,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打造杭州“两个先行”重要文化窗口、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应借此东风、抢抓机遇,加快推进项目工程落地,依托杭州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效率完成,让杭州群众文化中心等新时代文化地标交汇历史与现实,独具韵味、别样精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城市文化范例。加强艺术乡建 助推精神共富缪宏波(杭州画院副院长、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在精神方面的不断需求,文化艺术乡建给杭州的田园乡村带去更多文化艺术元素,也为当地乡村田园旅游带去新的机遇,并在新的农文商旅融合背景下助推乡村经济发展,加强与发展文化艺术乡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实现真正的精神共富。去年一年,杭州两级政协集中开展协商活动六百余次,广泛征集各类意见建议,其中有许多就是有关文化艺术乡建方面的,本人也提出了关于农村文化艺术乡建IP规划及相关IP规划师的培养若干建议,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新的一年中,我作为市政协文艺界别的委员,将在深度挖掘乡村人文底蕴,增添特色人气,增强人们幸福感和获得感方面不懈努力。结合杭州市的区域特点,提升文化艺术乡建在这方面的作用,使城乡文化整合,实现城乡文化联动、共同发展,助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家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精神富裕”。高质量文化 让幸福流淌起来陈萍(九三学社社员、杭州电视台导演)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是时代的课题和使命。杭州加速迈向一流历史文化名城,背后是高水平的擘画和高质量的实践。高质量文化,赋予新时代美好生活。茶余饭后,在家门口的公园感受乡土文化;点击App,在千里之外预约德寿宫、良渚博物馆;步行数百米,在“幸福邻里坊”体验“文化金课”……文化惠民点亮百姓生活,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期待幸福未来:服务处处可达,幸福人人可及。高质量文化,激发新时代亚运活力。以文润城,我们用宋韵赋能亚运,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美学、态度进一步激发“杭州亚运”别样精彩。让宋韵容光焕发、让亚运与历史共振,我们向往幸福未来:宋韵文化、亚运风采与这座城市“同兴奋、共活力”。高质量文化,带来新时代杭州精神。“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和“跻身世界城市名册排名前60强目标”展现出了“志存高远”的城市理想,“弄潮儿和杭铁头精神”与“亚运健儿拼搏向上的意志”呈现出了“自强不息”的城市品格,“临安城逢第一次的东方文艺复兴”和“新杭州奋力打造‘七个天堂’”凸显出了伟大时代“美美与共”的城市魅力,我们追求幸福未来:杭州精神,向世界呈现更为自信、包容和向上的杭州人。宜居天堂 温暖书香王恺华(杭州图书馆音乐影视中心主任)共同富裕,文化先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精心创作和精美呈现。与此同时,也需要目光向下,尤其关注美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要与市民百姓共情共鸣,了解最底层的文化诉求和对知识的渴望。作为一名来自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政协委员,我认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常态化的阵地服务和便捷的资源获取方式,正在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尤其是以公共图书馆、杭州书房等为代表的实体服务阵地,它们岿然不动又不断自我创新,已越来越成为百姓们心之所向、行之所往的心灵归属地。杭州,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素来强调书香城市建设。在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新征程上,我相信,倡导“均等、普惠、无障碍”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和“多元、开放、无边界”的知识普及方式的书香馆舍,将会成为新征程上最温暖的加油站和最治愈的精神空间。“印文化”让杭州深具文化辨识度彭晓东(西泠印社集团交流合作部部长、西泠印社美术馆副馆长)印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个活跃的角色,至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上至天子达官的玺印,下至平民百姓的印章,都有印的身影,数千年来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印文化”,在杭州具有比较深厚的历史积淀,日益成为杭州的底色。杭州有不少和“印文化”相关的艺术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这里有以研究“印文化”而享誉海内的百年名社西泠印社和国内书法、篆刻学科突出的中国美术学院。这些都使得“印文化”成为杭州城市辨识度的内容之一。西泠印社集团立足西泠文化,将弘扬传统文化与“篆刻”非遗保护相结合,以“光大品牌、做强产业”为己任,始终以挖掘传统文化为设计导向,以“印文化”及周边文创产品为支撑,积极参与杭州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多渠道推广“印文化”,如在杭州亚运、杭州地铁等上的应用,将其融入杭州生活的点滴之中,有利于助推挖掘杭州历史文化宝藏中沉淀的瑰宝,使之将小众文化推广为大众文化,彰显其历史文化魅力,为新时代所用,日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