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天,浙产剧开了个好头。从《黄雀》到《我的后半生》,接连两部浙产剧在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叫好又叫座。
聚焦反扒题材的《黄雀》,以铁路站台为故事原点,通过呈现在晃动车厢和人来人往车站里警与贼的明暗交锋,勾勒出真实的人生百态。酷云数据显示,该剧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收视率最高达2.43,全网触达观众超2.4亿,在各平台引发关注和热议。接档该剧的《我的后半生》定位都市家庭轻喜剧,将镜头聚焦中老年群体,探讨三代人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碰撞,刚开播收视率就达2.8。
浙产剧依靠什么“密码”,频频受到央视的青睐?怎样打响浙产好剧的品牌?透过这两部剧,记者探寻背后的答案。
尝新尝鲜的勇气近年来,在微短剧等影响下,用户内容消费习惯在改变,也倒逼影视创作范式的转型。变化之中,国产剧需要“新”思路吸引观众。这种“新”,是挑选剧集选题时新的眼光,也是剧本创作中新的角度。
这些新尝试,在两部浙产剧中都能看到——《黄雀》在刑侦类题材中以独特的反扒故事为切口;《我的后半生》直面老年人情感需求,填补了国产剧市场在该类型上的空白。
“观众有各种各样的诉求。”在《黄雀》编剧王小枪看来,写任何一个题材,都要局部创新,尽可能给大家提供没有见过的叙事角度。
《黄雀》是王小枪写的第一部公安题材原创剧本。他告诉记者:“一方面,当时大多数刑侦剧集会往大案上靠,为了避开这一‘拥挤赛道’,想从小角度来写,反扒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另一方面,写作时尝试了多线索、多时空、多视角的交叠穿插结构,希望让每个故事、每段关系都有繁杂的生活细节,让人物关系就像蜘蛛网一样,不同的人之间都能有所呼应。”
这样的尝试很大胆,也带来争议。《黄雀》刚开播就有观众表示:“前几集信息量过大,人物出现太多加上多时空交叉,有时候很难反应过来。”王小枪注意到这些反馈,也在剧集播完后进行复盘,他说:“多线交叉叙事的好处在于能给剧集丰厚的发展土壤,但也对剧组摄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好在《黄雀》剧组进行了很好的呈现,观众也随着剧集持续播出给予好评:“抽丝剥茧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的后半生》制片人黄澜则表示,2018年读了王蒙的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觉得老年人情感需求这个主题很新奇也很时髦。但要将其影视化改编时,有不少人表达了担忧:这样的题材真的有市场吗,播出后能带来多少商业回报?黄澜说,从立项到摄制再到播出,其间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压力,但她始终充满信心。
眼下,剧集还在热播。有业内专家表示,在老年人情感需求日益凸显的时代背景下,这部剧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讨论银发婚恋话题的契机。剧集通过角色的生活轨迹,提出了包括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中产阶层的养老焦虑等社会面临的各种困惑,后续将进一步促使剧中各类情节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议话题。
归根结底,这些新尝试的背后,是对时代的体悟、对趋势的敏感。
打造精品的志气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长短剧怎样竞争,最本质的依然是与所有抵达人心的作品竞争。这是记者在采访中,所有行业内人士达成的共识。